选择的智慧――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博奕论》

选择的智慧――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博奕论》_第1张图片
静与动(吴歌图片)

博弈论是近代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在1944年出版《博弈论与经济学基础》一书标志博弈学科的诞生。

所有学科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而己,恰巧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曹操与袁绍

东汉末年,幼主无援,急召天下诸侯勤王,关于如何对待幼主的态度立场在当时就是一种权力的博奕,各诸侯均有两种选择,勤王、不勤王,这两个选择带来的结果收益当然不同。当时力量可以Pk的也就是袁绍与曹操了,曹操一听这个信息当即表态:〝起兵勤王,挟天子以令诸候,掌天下之柄〞。这是曹操的最大利益。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把天子握掌中,〝执天下牛耳〞,否则曹操必取。谋事田丰说,天子若来了,冀州谁是主人,天子乃是〝寒秋落叶无用之物〞,当前乃公孙瓒危害最大。袁绍的是表态是〝天子累赘〞,不勤王。

两个选择决定了历史进程,这次的博弈中曹操胜出,选择很重要,袁绍的思路即可看出他胸无大势,定无远谋注定必败。倘若袁绍采纳了许攸建议,树立曹操为其竞争对手,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恐难获胜,或许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部三国史了。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

空城计,大家耳熟能详。当时诸葛亮有三个选择,弃城而逃――败;举兵而战――败;唱空城计――胜负各半。因此他选择了空城计,结果在这次博弈中胜出,历史的解读都认为是诸葛亮的智慧战胜了司马,可站在当时司马所处的大格局中,司马可能才是真正的赢家。当时的司马懿是在被贬后重新启用阶段,如果不是诸葛的步步胜利,司马可能不会被启用,因此司马懿此时应该是重新试用阶段,所以他也就多了份心思,倘若此举灭了诸葛亮,他自己的小命恐怕将休矣。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这一战博弈的小败,成就日后司马家族的大业,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不图眼前一时之功,把自己的利益放到魏蜀大局中去谋划,最终立于不败。

博弈论中囚徒理论说明,当以个人利益的最佳化去选择时,未必是真正的最优最大利益的选择,掌握大势,知悉对手底细,明白自己的强弱,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代社会做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个了解。选择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的智慧――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博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