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一直有一种错觉,年轻人才有理想,才应该追求诗和远方?
是不是一路都有父母的苟且,死心塌地、不求回报的默默支撑,才造就了你今天的优渥生活?
可是,父母的诗和远方呢?
1
70后、80后的父母,五六十年代的人,年过花甲,更甚七旬。这一辈的人,虽生在新中国,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他们却是最最没有享受过生活的人,人生经历都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经历。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资源短缺,衣不裹体,食不饱腹,更别提医疗了,爸说家门前大伯的母亲,只是因为缺少生理盐水,命丧黄泉,到处去找,都没有,眼睁睁看着亲人闭目而去,着实痛心。
爸说爷爷奶奶生了十六个子女,大姑姑算是比较幸运的,活下来了,期间陆续出生的小孩都在不同的年龄夭折,小姑姑和他也是侥幸存活,爸上面有个年长的哥哥,做什么都有天赋,人高马大的,种田犁地都有模有样,但是在十六岁那年,突然高烧不退,活泼开朗的少年就这样没了......那时候的小儿麻痹症,就是判了死刑,无药可医,还有各种病,在现今只是小儿科,而那个年代却只有毙命。
爸说十多岁那年,也是这样的炎炎夏天,他好饿好饿,什么吃的都没有,只好中午顶着大太阳,跟着小姑姑一起去地里捡豆子,刚收割过的地,整颗整颗的豆子早已捡干净了的,他们捡的是豆秸上掉在地里的一颗颗黄豆,捡了一碗,便回家炒,谁知刚炒熟,村干部就过来端走了,而饥肠辘辘的两个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时候是大锅饭,没有自己家的田地,所以捡的豆子不能属于私人所得,得交公。
2
童年没有开心与不开心,到处找食物,山上,湖里都会去,摸索着可以不饿死的办法,更不能生病。
二十年后,改革开放,分田下户,可以自劳自得。爸说第一年自己种水稻,收割的时候一亩有一千斤,比较增产,比其他人的产量都高,从那以后,我们家就摆脱饥饿了,至少有饭可吃。
那个年代,家人口众多,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力气,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白手起家,到解决温饱,到衣食无忧。
他们牺牲了自己,赡养老人,培养子女。爸说爷爷还享了几年福,吃了几年饱饭。奶奶之前就差点饿死了,舍不得吃,全是水的稀饭,饭都给了他们三,好在奶奶走的晚。而我们,他们总是说,好好读书,只要你们愿意读,砸锅卖铁都送。
3
记忆中的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妈妈基本四点多就起床烧柴火煮一大锅饭,我们起来的时候饭熟了,热气腾腾,猪啊、鸡啊都在嗷嗷咯咯叫,等着妈喂食。
农忙之时,踏着月亮推着土轮车满载而归,忙忙碌碌,黄泥满身,汗水浸润,身上总有一股黄泥汗水混杂的酸咸之味。
偶尔外出,舍不得吃一块钱馒头,舍不得买一瓶水,没买过衣服,三块钱的黄布鞋最显眼。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辛勤劳作,创造出无数的价值,功不可没。
社会牺牲了他们一代人,垫下了厚实的基础,成就了现在富足的生活水平,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4
时代进步了,可是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out”冠名了,不会用电脑,不会用微信,更不知道朋友圈是什么鬼,不知道今日头条......
他们只是默默付出着,让我们住有所依,吃有所味,担心我们吃的不好,总要送点菜啊,瓜啊的,帮忙照看着我们的下一代,让我们安心工作,放心旅游。一心追求,诗和远方。
他们依旧舍不得吃,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舍不得穿新衣服,因为他们曾经受的苦是文字不能诠释的,是我们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他们曾在死亡边缘挣扎,曾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而现在的生活,他们依旧保守消费......
5
而今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角色,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与精彩!
其实父母是有他们的诗和远方的:一本书、一个物品,见一个想念的故友,去一个心念的地方,子女的爱......或许他们的诗和远方没有那么宏伟,他们的要求的确不高,但是那些也是低至尘埃开出的最美丽的花。
去年冬天,大姐一家带妈坐飞机去了海南,海风吹海浪打,高楼大厦,环境优雅,街道繁华,妈就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打探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回来,还不忘给我们带礼物!
爸喜欢边忙农活边听他们的歌,姐买了随身听,下载好,简单操作就好,看他拿在手上,开心洋溢在脸上。爸还喜欢看书,在某个雨天,捧一本书,静静地遨游在书的海洋。
邻居的李阿姨一直都想出去看看,后来去了云南,体会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品尝了他们独特的人文气息,涉足了祖国的边境。回来甚是开心,一个劲儿说风景那边独好。
6
如今我们已过而立之年,该承担起生活的重量,担起家庭的责任,卸掉父母的冗长,激活父母的梦想。
大声地告诉父母,是时候丢盔弃甲,轻松上阵,告知你们的所需所求。
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所有最好的给我们,而今,你们牵挂的孩子啊,已经长大!
养儿不仅可以防老,儿虽不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但一定够支撑起你们的梦想。
做你们想做的事,去你们想去的地方,去追求你们的诗和远方!夕阳红的青春也需要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