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经典的教科书

        如今,爱读书之人越来越多,然爱读教科书之人料无多少,特别是已毕业参加工作者,大都对教科书深恶痛绝,绝无流连之念。我亦然。但偶读政治学系列教材之《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顿有茅塞顿开之意,醍醐灌顶之感,真乃当世之论语,浓缩之通鉴,精彩之至,堪称经典。凡三年,读五遍,荐人数十,赠书两册。读之,感有三,一则趣,二则细,三则益。

        虽为政治学教科书,但行文并不呆板沉闷,略具诙谐,可谓开正史笑谈之先河。如谈到西晋门阀政治配图竹林七贤,图注“当年的竹林七贤,除了会喝酒之外,还会写诗”;谈到唐明皇配杨贵妃图,图注“这是后人想象中的杨贵妃,显然过于苗条了”。谈及明太祖,书曰“早岁颠沛流离,生活中充斥着白眼和歧视”,关于刘瑾,则“居然经常把奏折拿回家去,找几个狐朋狗党一起商量后再批答”,不仅如此,书中有数十篇野史轶事佐证当时政事。如西汉丙吉问牛喘、武周县吏卜官运、仁宗知州贿盗贼、洪武酒后试徐达、道光皇帝吃片儿汤、光绪电报无人译等等,试问谁人见过如此有趣之教科书。

        书虽名曰《导论》,字亦仅超卅万,然包罗五千年中华政治制度之精髓,直指历朝历代兴衰更替之命脉。细论自商以降政治组织之框架、政治文化之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之变化理路,及社会权利结构之变革。今对其所论政府体制、监察体系、司法制度、兵制等姑且不提,谨就读书人所关心之人才选拔与国家兴亡关系一项,略作一二寻摘。

        国之兴亡,朝之更替,原因众多,然人才为至关重要之因素。十三年前有电影曰《天下无贼》,葛大爷经典台词云“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岂止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才为最贵,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江山。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自商鞅变法后唯重军功,得军功者赐爵封地,遂群贤毕至,将士用命,武力剧增,得大一统。灭六国后政策不更,兵无军功可立,儒有怨言丛生,文武人才悉没江湖之中。然防范人才造反之法为“彻底的愚民政策和思想禁锢政策,以吏为师”,即欲令文吏之外,世无通晓文字之人,“所有的人,包括文吏在内,要学只能学习朝廷的法令,只许刻板地遵行,不许有任何的违拗”。“愚民的结果,也恶化了人性,所有的人不存在一丁点的人情,结果是使人变成了食肉动物,一旦作乱,往往毫无顾忌”,遂有陈胜吴广振臂一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有汉一朝,罢黜百家,法、黄老、阴阳、墨熔于一体,独尊儒术;文吏、儒生、侠士、残存贵族合于一身,成士大夫阶层。其人才选拔机制有二:一曰察举,指自下而上之举荐,如举孝廉,但需考试,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二曰征辟,指自上而下之选拔,天子选拔为“征”,公卿(二千石)选拔为“辟”,辟为主,又称辟除。“汉代的这种选举机制,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集中到政府体系之中,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如果单从效果上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好的选举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保证了人才的能力,也兼顾了人才的品质”,但两汉后期均重用外戚,导致察举征辟不明。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王莽何进之辈得势,而云台之将,隆中之贤,光武昭烈之雄才者,不过织席贩履躬耕苟全而已。

        征辟察举制之弊端,在于辟除之时,被选之人对选拔自己之人感恩戴德,称为“主公”,久之只知有主公,不知有天子,门阀初成,遂曹代汉。曹魏改察举征辟为九品中正制,然门阀政治已成,积重难返,又被司马氏一门所灭。终晋一朝,门阀当政,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士族当政,官官相护,聩聩不堪,遂有北府兵兴,武将登基,悠悠南北朝。

        及至隋唐,科举大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使得官僚体系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的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故唐太宗仰天长啸“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武将阉臣当道,文人儒生失势,遂道德不兴,忠孝不存,国之将亡。犹朱温灭唐之时,将朝廷文官屠杀殆尽,余之文人,“整体素质下降”。五代废科举,选官杂乱无章,升迁随意无序,文官体系秩序崩溃,“原来下层甚至黑社会的人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引发缺乏道德维系的制度性动荡。君亦不讲忠孝仁义,世间其有人才乎?是天下大乱。

        至宋,科举为历代之最盛,终宋一朝不杀文官,但人浮于事,冗员密集,“无灾无害到公卿”,天下人才尽在朝堂,是故女主、外戚、宦官、武将均未成祸。但君不信武将,既令兵将分离,又使文官节制,将在外既不知己,亦不知彼,焉有不败,是故亡国。

        元之兴衰,一如秦事。重军功横扫欧亚,待一统人才埋没,散落民间,是故元曲兴。洪武帝延揽精英,开创自南而北统一之先例。

        明自成祖始重宦官,其专权为历朝历代之最。其科举,始重八股,“八股取士从明至清绵延500余年,无论从那个尺度来衡量,进士中的杰出者比例都是相当高的”,明之亡,一在帝王昏庸宦官专权,二在文官清流深受程朱理学之害,自命清高,遍知何事不可为,然不知何事可为,不懂变通,终亡国。

        清沿明制,八股取士,然皇帝专权,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是故有清一朝江湖之远无思想家,庙堂之上无名贤臣。皇帝手下,只有奴才,最好的也只是能干的奴才。“用龚自珍的话来说,街上连“才偷”都没有”。“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出大乱子难,但改革积弊也难”,是故错失改良之良机,国为之亡。

        宋太宗曰:开卷有益。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克罗齐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部政治制度史,在改革大兴之当今读来犹有裨益。莫谈国事,尽在不言,仅举一例,供君揣摩。总设计师1977年复出之后,改革大计之第一项即为:恢复高考!

        近日再读,感慨仍不能甚解,恰逢张鸣先生退休,是为记。

                                                                                            2017年3月8日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经典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