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家人闲聊,聊起了一位亲戚,年轻时他做事严谨,也勤奋努力,毕业后选择了造纸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沉淀多年,
最后到了我们当地的一家效益不错的国有企业里做了管理,然而由于政策原因,没有几年这个企业被迫停业,他也不得不离开了
他的工作岗位,之后他便再未进入这个行业,现在每每与他聊起这些,他还是会说
“这个行业的污染太重,也没有前景,实在不想做它了。”
虽然他之后换了心的行业,得益于他做事严谨的态度,半路出家的他到也成为了那一行的专家,但每次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
仍能感觉到他言语间怀才不遇的失落和愤懑,甚至有次和他闲聊到一半,他觉得,现在他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进程。
他勤恳至今也只做了两个行业,无论哪个他都早已是专家,但是为什么最后他仍然觉得知识不够用,到底是广度不够,还是深度不够?
到底谁更重要?
昨天看到一位大V在他的推广软文中,谈到他认为现在社会,专业深度远胜于知识广度的评论,
理由有以下三点:
1) 以前互联网不发达,信息不对称,因此能够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里,知晓的越多,便拥有了越多的力量。
人们总是会环绕在拥有光环的人旁边,而信息发达了,那么专业的深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专业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别人的公平。
3)专业代表专注和坚持,这个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
针对这个事情,我自己的看法是以下的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优势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货币战争》中,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提前一天知晓英法战争结果,从而操纵整个英国股票市场,赚的盆满钵满。所以,在信息社会,信息即是力量,是金钱。
那么如果是因为互联网信息发达了,专业深度极为重要的话,那以前常见的修自行车或者修钢笔的师傅,现在为何不见踪影了?我想该不是因为修自行车或者修钢笔的师傅技术已经惊艳卓绝,早已搬进了写字楼,开了公司,坐了大班椅,大把的数着票子,而是因为这个专业本身已经不在被时代所需求,专业人士投入的人工成本远超普通人的时间成本。
因此纵使有了专业深度,那也成为了小众人群的需求,甚至成为某些文化遗产。
2)专业本身是对于一个行业的深度剖析,研究和发展,历史上也因为太过专业而轻视过科技本身进程的。
1830年8月28日美国巴尔的摩港市举行了一场马车、火车大赛。参加比赛的火车是彼得.库柏制造的 “大姆指汤姆号”机车,机车功率只有1.5马力。另一名选手是本市公共马车大老板斯托克登.斯托克斯的一匹骠悍的灰马。
比赛开始时,火车起动慢,马车超前了火车四百余米。当火车迅速加速,达到每小时24公里左右时,追上并超过了马车。
就在这时,火车的风机皮带突然从滑轮上脱落下来,结果让灰马追了上来赢了这场比赛。
马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被使用在比赛中最终超越了当时最新设计的火车,虽然火车最终被人们所重视,但比赛后对于这种科技进程的不屑,嘲笑更多是建立在对自己专业的过分尊重上。
3)谈到专业知识的深度的投入和坚持,就不得不提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概念。
一万小时定律是: 1万小时的锤炼是使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记得比特币也就是在2011年才开始运营的,刚开始的时候比特币也就几块钱一个,而就在昨天比特币从$14,000/ea径直跳跃到了$19,000/ea,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单位在人们心中的净值上升了三万多RMB。
若起点相同,假设5年前A揣着5千rmb去学习一项专业知识,B用5千rmb买了500个比特币,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那么在A专注于某项工作的五年后,也许能月薪2-3万,而B可以拿着大概价值5千万的比特币,从另一个专业中跳出来,换一个新的人生。
两者平均下来,A平均一年20万,B平均一年是前者的50多倍,同时可以获得一个专业技能。
更不谈去年已经被炒到浪尖上的房产投资了。
有广度则无深度,有深度则不能面面俱到,古人也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为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
其价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到底是知识的广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我觉得这个不言而喻了。
现在的中国在东方逐渐觉醒,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聚焦在这里,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任何人在这个时候都不想错过机会,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在深化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拓展我们的知识广度,虽然在人生的迷宫里,我们不能确信的指出一条道路就是通往成功,但至少这样能让我们绕过那些拙劣的陷阱。
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个干货,即关注拾辍,点击回复“知识管理”,可以免费下载管理知识的一本图书,希望这些东西也能让从茫茫人海中点来关注我的您,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拾辍
为了去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