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很痛,但还是坚持着看完了《今生是第一次》这部韩剧。
很喜欢这部剧的创作理念,80年代人们的不幸,不仅存在于中国还存在于灿烂的首尔。
好的学校毕业也并不意味着事业的成功,30岁也不意味着家庭美满事业有成,而是在一个似乎被青春边缘化了的一个尴尬的年龄段里,依旧做着十几二十岁的梦,能够干脆利落的为了一个能安身的房子而和毫无感情的人结婚,辛勤的工作早出晚归只为了能在2048年还完房贷,甚至,因为身上背负着太多贷款,在摔倒的时候宁可空翻在一旁摔个头破血流都绝不能撞坏路边那辆昂贵摩托的后视镜;害怕被婚姻束缚而丧失独立的空间,所以双方一直在不停的划清界限;依旧渴望爱情,渴望亲情,努力的生存着,却又实实在在的活成了金钱的奴隶。
完全建立在“效率性”和“利益性”上的婚姻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两个人生活习惯合得来,女主是男主眼中几乎完美的“住户”,能收拾好家务,能做好垃圾分类,能照顾好猫咪,还能提供一部分房租,同时还能解决妈妈的逼婚。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男主很突兀的向女主提出:智浩小姐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以跟我结个婚么?这样的提议。当女主告诉他,婚姻的基础是爱情的时候,男主很冷静的告诉她: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安顿好,谈什么爱情呢。
当双方决定为了生活建立婚姻关系的时候,在那个喧闹的车场,男主隔着人群大声的向女主询问:你喜欢我么?听到女主用同样笨拙的扯着脖子喊的方式回答他:不。的时候,就是男女主双方已经确定不会有爱情而都放下心来的那一瞬间,看着他们隔着人群投向彼此的毫无感情的目光,那种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就像女主说的“我们好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活着,而是,为了避开更坏的明天而活着”一样,格外心酸。
但是,真正让女主决定留在首尔选择这份婚姻的原因,是在经历了从小忍受着重男轻女的生活,差点被跟自己暧昧三年的导演强奸,大半夜的穿着睡衣被赶出工作室无家可归,被合作多年却从不曾真正关心过自己的编剧导演利用之后,男主在沙发上毫无表情的对她说的那句:因为是智浩小姐,所以才提出结婚。
在一个人闯荡的寒冷的首尔,在一个已经被边缘化了的年纪,在一个毫无惊喜的失望又孤独的生活中,无论是第一次在公交车站男主讲的那个猫和新皮质的故事,还是那句“生活的不好也没关系,反正今生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还是那句没有感情的结婚提议。总之,被需要,才是最大的安慰。
所以,很惊喜的见证了一场很暖又很丧的“反乌托邦”式的婚姻:一场没有勾心斗角的,一场彬彬有礼的,一场界限分明的,一场因为彼此为自己分担了生活压力而相互感激的,契约婚姻。
女主最大的梦想就是下辈子做一只蜗牛,生来就有家,不会到2048年都在还房贷,不会随随便便就被赶出去。
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编剧助理,能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而不趋向于市场的功利,只为了写好一个故事而奋斗,能够在面对行业潜规则的时候,勇敢的为自己发声,哪怕是万籁俱寂的深夜,也不委屈自己在不欣赏的屋檐下苟且安身,能够在深秋的夜晚,穿着睡衣,趿着拖鞋,为了在生活中重压下尚且苟活着的尊严,一个人走进漫长又漆黑的隧道,一个人走了那么远的路,能够为了圆了自己在首尔上大学念国文专业的梦想,离家出走。当发现在这段不能有感情的契约婚姻中,自己已经爱上男主并且知道男主并不喜欢她的时候,依旧善良的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通走向男主内心的那条路,帮男主克服心理障碍。“就算已经活过昨天,也不见得能知道今天的全部”这句很暖心的台词,或许是支持着他们在破烂的生活中积极生活下去的一点希望。
其实更让人觉得欣慰的还是男主,那个心里伤痕累累的木讷的IT男。很明确的生活着,很精细的生活着。他知道两年婚姻关系结束以后女方会受到这个社会所给予的多余男方的伤害,所以,努力的将两人的关系仅仅维系在房东与租客的契约层次,不断地划清和女主之间的界限,也算是一种保护。结婚当天,因为没有感情基础,他向女主母亲坦诚说自己只能保证绝不妨碍女主做出任何选择,任何追求幸福的选择。很努力的维护着女主的编剧梦。因为学生期间感情的重创,他害怕一旦选择爱情以后会给女主也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一个人煎熬着。直到女主决定打破彼此之间婚姻的束缚,结束契约关系,而选择纯粹的恋爱的时候,整个丧丧的剧情才算是有了转机。
两个人婚姻生活如此顺利,只是因为彼此约定好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正是这样的单纯的利益联结,才让两个人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直到遇见爱情。
但是,在这个社会上,用利益来维系的婚姻关系却往往让人不齿。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其实当女主发现自己已经爱上男主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结束作为保障的婚姻关系。
婚姻不是神圣的,如果跟爱情比起来。大概剧里就是这样的意思传达吧。总是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很欣慰的婚恋剧。
突然想起期末的时候在二食吃饭,听到隔壁桌的一个大叔在嘲笑韩剧里都是些撞车跳河生离死别的狗血桥段,现在想想好像并不是这样呢,又或者说,以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去审视就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吧。就像剧中女主说自己高中的时候看《毕业生》会很感动男女主勇敢逃婚的场景,而到了三十岁的年纪再看的时候,看到了当时青春年少所关注不到的镜头,就是男女主逃婚上了一辆公交车以后,全程没有交流,眼睛里闪过的不知所措和恐慌。
所谓的韩剧,现在也已经很好的转型了。
就像这部剧中配角元锡和浩朗七年的爱情结束,但是很庆幸剧里没有死缠烂打相互抱怨的狗血桥段,而是很写实的,把回忆体贯穿到忙碌麻木的日常生活中,演绎出一种并未撕破脸的男默女泪,没有追求所谓的庸俗的唯美,元锡忍泪抽搐着的本来就不好看的略带中毒紫的嘴,浩朗原本精致的却哭到变形的脸,痛哭咆哮时候喷出来的清晰的唾液,一系列的“不堪入目”都在一个格外空虚的时代被放大,真实而又催泪。
放假到现在看了好几部韩剧,就算是红爆17年的《当你沉睡时》感动的也不是你侬我侬的桥段,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一个正义的检察官,一个正直勇敢的警察,还有很多很平凡的人为了更多人更好的生活而愿意做出的巨大的牺牲;或者是《匹诺曹》第一集的时候当记者把话筒递到小孩嘴边刻薄而又尖锐的问他,是不是你的父亲害死的那些无辜的战友,你的父亲是不是害怕而逃跑的时候,心痛之余让我看清新闻界另一面的同时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的新闻理想;或者是《学校2015》,以校园欺凌为背景展现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想知道,真正好的一部影视作品到底应该给观众带来的是什么呢?
是现实社会的反思?是对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的放大与暗示?是一种价值观的传达?还是一种心灵安慰情感共鸣?或者说,是这几者的结合?
至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演本身,不应该仅仅为了演绎一个故事而去卖力的表情达意,又或者说,仅仅去追求粉丝经济。这大概是很多国产片的毛病吧,台词生硬,表演生硬,演员只注重外在表演根本不入戏,坐在电视机前,看不过五分钟,尴尬的一身鸡皮疙瘩。八卦新闻里说的某某新剧上映口碑扑街,这大概还是值得庆幸的吧,毕竟还有不少人能自知。
电视剧产业发展不好,其实编剧水平也实在是有限,剧情完全没有心意和想象力,以前只是觉得是产业发展的还不成熟,创作的团队创作的理念还不成熟,所以比较无聊死板。最近,发现并不是这样。作为剧本选取重要来源的网络小说,体制问题就非常严重,这大概也是一种普遍思维的折射,是普遍创作团队所苦恼的问题。打开一些著名的小说阅读网站,千篇一律的内容风格,看了标题大概就知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唯一不清楚的大概就是为什么这样的文章能写好几百章还乐此不疲的日日更新,有那么多人的追捧。有很多原本很有想法的网文作家会接受到很多不好的评论,比如,我上班被老板叨叨了一天回家以后还要看你小说里唠唠叨叨的讲什么大道理,我他妈的听腻了什么社会现实,或者,我今天心里已经很苦了你领着我们的红包就不能写点玛丽苏的高甜文么。深刻一点的东西被认为是拽,醉生梦死挣扎的人们又不肯抬起头来看看现实,抱着低俗的臭脚当宝贝,本来有价值的新意失去了市场,所以也很难去过分指责国产剧的创作,因为其实冷静的站出来看看,整整一条产业链,都是破绽。
我一直很喜欢韩寒和蒋方舟,不是因为才华惊人,而是他们是很难得的,用自己的思想在写作的青年作家,有着最起码的创作的理念和最起码的作为一个作家的清醒认知。
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本来就不是矛盾的一组词,但是却始终捆绑不在一起,这种结合明明就是一种很普遍的呼声,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也不是不能有效果,是太难有效果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很难改善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善,一点一点的朝着好的方向去引导,总该有个别勇敢的东西挺身而出在社会大潮里去试试水,不狠狠的砸向水底,怎么会知道没有水花呢?
戏精横生的社会,总会有人用心的在演绎一些深刻的东西。
人人都能长篇大论写小说的社会,也总有人能抓住时代的蛛丝马迹。
而作为一个无能的观众,只希望这一天不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