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一《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读书札记一《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_第1张图片

文章的一开始提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作者冯友兰先生如此之笔触,是为了给真正中国之哲学“证名”(give a proper name)。之所以西方对中国哲学混同于宗教有这样一个印象,是因为,西方是把宗教以及哲学是作出过清晰地划分的,尤其是在中世纪之后。现代西方哲学的起点,如笛卡尔、弗朗西斯·培根等人,他们把哲学把从神学或是宗教中直接抽离出来,回归到古希腊时期的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作为中轴出现的血脉。在西方,所谓哲学是非常注重逻辑思辨及反思的,哲学是以“求真”来作为思想体系的搭建,而宗教其实解决的是信仰的问题,不需要理性来起作用,宗教是非常入世的,不需要考虑诸如什么是真理等形而上学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哲学似乎和西方的宗教也是相似的,因为中国的哲学不太去思考“思想”本身,相反的,我们看重的是这套“思想”形成以后如何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去实践。所以西方对于我们中国的哲学有所谓的宗教感这样的印象。接下去冯先生也提到中国孩童开蒙之时就会读到的四本书。“Confucian Analects”=《论语》“Book of Mencius”=《孟子》“Great learning”=《大学》“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这里补充一点,朱熹提倡读这四书也是有顺序的,即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最后,补充一句有意思的翻译,“人之初,性本善”的翻译为“the nature of man is originally good.”,可谓是简单粗暴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札记一《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