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会让你更多了解自己一点的心理学常识!|《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而这十个心理学常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从而更了解自己一点。

一、人越不确定就越固执己见

1956年Leon Festinger写了本书,名为When Prophecy Fails。书中,他描述了认知失调这个概念,即人们拥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时产生的不快感。人们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极力想要摆脱它,摆脱方法有两种:改变原有观念,或否认其中一个观点。

受到强迫时,人容易改变原有观点 。在对认知失调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者辩护自己不认同的观点。结果发现,人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原有观点来适应新的观点。 在Vincent Van Veen(2009)所做的最新研究中,他要求被试者表示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是舒服的,虽然事实与之相反。当被试者“被迫”承认检查舒服时,大脑的一些部位就激活了(大脑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岛叶皮质)。这些部位越活跃,人们内心就越认同做fMRI检查是舒服的。

不受强迫时,人容易固执己见 。即如果没人迫使你表达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只是提供与你的观点相左的信息,但不强迫你接受,那么你往往会否认新观点,而不是改变你自己的观点。

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更加雄辩。David Gal和Derek Rucker(2010)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用框架技术来使人们产生不确定感。例如,首先让第一组人记住一个他们坚信不移的时间,让第二组人记住一个不太确定的时间。然后他们问第一组人是吃肉、不吃肉、严格吃素还是有其他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他们的立场有多坚定。被要求记住不确定时间的第二组人在饮食习惯方面就不太坚定。但如果让他们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劝别人改成自己的饮食方式,那么他们的论据比第一组更多且更有说服力。当人们不确定时,他们会固执己见并变得更加雄辩。

二、时间是相对的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你去拜访一位朋友,去的时候需要两小时,回来的时候也需要两小时,但就是感觉去的时候时间花得多。

2009年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津巴多时间心理学》(The Time Paradox), Philip Zimbardo和John Boyd在书中讨论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如同存在视觉错觉一样,也存在时间错觉。Zimbardo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越多,越觉得时间流逝得多。如果人们在任务的每一步都得停下来思考,就会觉得完成这个任务耗时很长。进行心理活动让你觉得过了很长时间。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反应也深受可预测性和预期的影响。假设你正在电脑上编辑视频,刚刚点击了按钮,等待编辑的视频生成,你是否会对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而感到苦恼?如果你经常生成视频,并且通常都需要3分钟的话,那你就不会觉得3分钟很长。如果界面上有个进度条,你就会有所预期,可能会去给自己倒杯咖啡再回来。但如果有时生成视频需要30秒,有时需要5分钟,并且你也不知道这次需要多久,那么倘若这次需要3分钟,你就会等得非常不耐烦,感觉3分钟比平时更长。

三、为什么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注意食物、性和危险

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路边的事故会让来往车辆减速?是不是每次你都会大骂减速看热闹的人,但自己经过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当然,这不是你的错,不只是你,其他人也都忍不住要看看危险的场面。是你的旧脑在提醒你注意。

在Neoro Web Design: What Makes Them Click一书中提到人其实有3个大脑:新脑控制意识、推理、逻辑,中脑处理情绪,旧脑则关注生存情况。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旧脑是最先形成的。事实上这部分大脑非常像爬行动物的大脑,所以有些人称之为爬行脑。

旧脑的工作是不断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吃吗?可以和它性交吗?它会杀死我吗?”它就只关心这么点问题,不过仔细想想,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吃东西你会死,没有性交就不能繁衍后代,如果你被杀了前面两个问题也就不重要了。所以动物脑在发展初期主要是考虑这3个问题,随着进化它会发展出其他的能力(情绪、逻辑思维),但大脑中仍然有一部分始终关注着这至关重要的3件事。

这意味着你忍不住要去注意食物、性或是危险,无论你怎么自制都不行。这是旧脑的天职。当然,在注意到这些之后,你并不一定会有实际行动。比如,你看到巧克力蛋糕但不一定会去吃它,也不一定会与走进房间的美女调情,如果有个彪形大汉和她一起走进来,你也不一定就要逃跑。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注意到这些事情。

四、竞争者较少时人们更有竞争的动力

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考场里有多少考生呢?这对你有什么影响吗?Stephen Garcia和Avishalom Tor(2009)做的研究显示,这有很大影响。他们对比了SAT考试时考生较多和考生较少的不同教室,并调整分数来保证研究结果不受当地教育预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发现坐在人少的教室里的学生考分更高。Gracia和Tor推测那是因为当竞争者很少时,你(可能是无意识地)会感觉自己容易拔尖,因而会更努力;而竞争者变多的时候,你就很难估计自己的位置,也就缺少了让自己拔尖的动力。他们把这称为N效应,N就是公式中的未知数。

Garcia和Tor决定在实验室里检测自己的理论。他们让参与者做一个小测验,要求尽量快且准确,同时告知大家前20%的人能得到5美元。随后他们告诉A组要和另外10个人竞争,告诉B组要和另外100个人竞争。结果A组答题的速度远快于B组,因为和较少的人竞争让他们更有动力。有趣的是,事实上在测试室里并没有其他对手,他们只是被口头告知有另外一群人和他们同时做测验。

五、共同做一件事会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军乐队,为中学足球赛欢呼的球迷,以及教堂的人们,他们有什么共性?他们都在进行同步活动。

人类学家一直都对某些文化中的仪式很感兴趣,例如击鼓、舞蹈、唱歌。Scott Wiltermuth和Chip Heath(2009)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深入测试同步行为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合作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合作。他们分别测试了齐步走、不齐步走、齐唱以及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况。结果发现,参与同步活动的人能更好地合作完成后续任务,也更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同步活动是所有人同时同地在一起进行的活动,如跳舞、打太极、练瑜伽、唱歌和齐声喊口号等。

Wiltermuth和Heath的研究也表明,不用为了更好地合作而刻意喜欢小组或小组活动,只要参与同步活动,就能够增进队员间的关系。

六、人们认为线上交往也应遵循线下社交规则

关于社交媒体的讨论随处可见,但是社交媒体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它是种用于社交的软件或程序,可以用来更有效地在线宣传业务、组织或品牌。但是如果你凝神思考一下,就会意识到所有的网络交互其实都是社交。打开一个网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行为,在政府网站上填写车辆信息做汽车年检,也是一种社交行为。

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遵循社交规则和规范。假设你正在咖啡馆喝咖啡,这时你朋友马克走进来,看到你倚窗而坐,便走过来和你打招呼:“嗨,理查德,你好吗?”马克希望你会和他互动,并且遵循特定的礼仪。他预期你会看着他,准确地说,是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你们以往的交往很愉快,那么他会期待你面带微笑。他猜想你会回答他说:“很好啊,我正坐在这享受好天气呢。”之后聊天的内容就取决于你们彼此的熟悉程度了。如果你们只是泛泛之交,他也许会结束聊天:“好吧,好好享受。拜!”如果你们是亲近的朋友,那么他也许会拉椅子过来和你长谈一番。

你们两人对于如何互动都有所预期,如果有人违反了预期,就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例如,如果马克打完招呼后,你却没反应,那会怎样呢?如果你无视他呢?如果你没看着他呢?如果你回答说“我姐姐从不喜欢蓝色”,然后望着天空呢?又或者你的回答涉及个人隐私呢?以上任何情况都会让马克感到不舒服。他会尽快结束这样的对话,以后再碰到你时也会尽量躲避。

网络互动遵循的规则也是一样的。当登录某个网站或使用一个线上程序时,你会对网站的反馈以及交互方式有所预期,这样的预期大多可以对应到人际互动的预期上来。如果网页没有反馈或加载时间太长,就好像聊天的对象不看你、无视你一样。如果网站过早要求填写私人信息,就好像一个外人突然要跟你亲密往来。如果网站不保存好你的信息,就好像对方忘了你,想半天才想起来原来你们认识。

七、人在忙碌时更加愉悦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刚下飞机,需要步行前去领取行李。步行过去需要12分钟。走到行李处时,你的行李刚刚到传送带。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不耐烦?

再想象一下:你刚下飞机,步行前往行李处花了两分钟,然后站着等了大约10分钟才看到行李。这种情况下你会有多么不耐烦?

以上两种情况你都花费了12分钟取到行李,但是在第二种站着干等的情况下,你会更加不耐烦,更加不悦。

Christopher Hsee(2010)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表明,忙碌时人们更加愉悦。这看似是个悖论。人是懒惰的,除非有行动的理由,否则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都不做,以积蓄体力。然而,无所事事会令人更加不耐烦和不悦。

Hsee团队给了被试者两个选择:要么把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送到一处往返需要15分钟的地方,要么把问卷送到屋外,然后等待15分钟。其中一些被试者不管选择了哪种方式都会得到同样的小吃,而其他的被试者会因为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小吃。(Hsee预先已经设定两种小吃的好吃程度是一样的。)

如果两地提供同样的小吃,那么绝大多数被试者(68%)会选择将调查问卷送到屋外(偷懒的选择)。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少做事,但是如果给他们一个去更远地方的理由,绝大数人会选择“忙碌”。实验后,选择前往远处的学生比那些懒惰的学生感到更加快乐。在第二个版本的测试中,被测者被安排为“忙碌”或“空闲”(换言之,他们没得选)。结果再一次显示,“忙碌”组的快乐指数要高得多。

八、人在事前和事后的感觉更好

假设你和妹妹正在计划几个月后去开曼群岛旅行。现在你们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讨论要去潜水,谈论你们住处附近的餐厅。这次旅行你期待了很久。

你会发现,与真实的旅行相比,预想中的旅行要更美好。事实上,Terence Mitchell(1997)团队所研究的正是这种状况。他们研究了去欧洲旅游的人、感恩节周末短途旅行的人以及骑自行车在加利福尼亚旅游3个星期的人。

旅程开始前,大家对将至的旅程都是满心期待。然而在旅途之中,他们对旅程的评价却没有那么高。当旅途中出现小小的失望时,他们对旅行的整体满意程度会再次降低。有意思的是,旅程结束几天之后,关于旅程的回忆又会再次变得美好。

九、人在不确定时会让他人做决定

假设你正在浏览网站,考虑要买一双什么样的靴子。你看到有双靴子好像很不错,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牌子,你会买吗?如果你不确定,很可能会向下滚动页面看看其他购买者的评论和评分。你可能会听信这些评论,即使写评论的是你完全不认识的人。

Bibb Latane和John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构建了一些让人不确定的场景,观察人们是否受周围人所作所为的影响。实验中被试者会进入一个房间,填写一份关于创造力的调查问卷。房间内会有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被试者,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实验的一部分。有时候房间里会安排一个其他的被试者,有时候有许多被试者。当被试者在填写创造力调查问卷时,烟雾开始从通风孔进入房间。被试者会离开房间吗?会告诉其他人烟雾的事情,还是对烟雾不管不顾?

被试者的行为取决于房间内其他人的行为,也取决于房间内有多少人。人越多并且忽略烟雾的人越多,被试者越有可能什么都不做。如果被试者是独自一人,那他就会离开房间并告诉其他人。但是如果房间里有其他人在,并且他们什么反应都没有,那么被试者就会什么都不做。

十、人在悲伤或恐惧时会想念熟悉的事物

星期五的下午,老板把你叫到办公室,说他对你最近的项目报告感到不满。你曾多次告诉他这个项目比较棘手,请他多安排几个人手。他无视你的请求,现在却告诉你这个项目将对你产生极度不良的影响,你甚至有可能因此丢掉工作。回家的路上,你站在百货商店门口,悲伤又害怕。你还会买你常买的麦片吗?会尝试买些新东西吗?

根据内梅亨大学Marieke De Vries(2010)的研究,荷兰人喜欢购买熟悉的品牌。研究表明,人在悲伤或恐惧时,想要自己熟悉的事物;当心情愉悦时,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对于熟悉的事物并不怎么敏感。

对熟悉事物的需求和对熟悉品牌的偏爱可能都是因为害怕失去。当人悲伤或恐惧时,旧脑和中脑(情绪脑)就会处于警惕状态。他们需要自我保护,而获得安全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熟悉的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个会让你更多了解自己一点的心理学常识!|《设计师要懂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