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起

                     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起_第1张图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某小学,孔老师,进入四年级X班教室,师生问好之后说:咱们今天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里说的是:

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两千年,大家都是点头是是是,无论他面对的,是活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死的亚里士多德。直到了159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助手登上斜塔,让手中拿着两个铁球:一个十磅,一个一磅的铁球。两手同时松开,两个铁球由塔上自由下落。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铁球直接打亚里士多德的脸,好在亚里士多德已经升天。

然鹅,然鹅,然鹅,据科学史学家考证真实的事件,完全是后人YY。

也许有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但肯定不是伽利略;也许伽利略,做过自由落体实验,但肯定不是在比萨斜塔。甚至,伽利略可能根本就没做什么实验,只是拍脑袋想的。

伽利略的拍脑袋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球对重球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球绑在一起,总质量应该比任一单独的球都重,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

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错误。

负负得正,如果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同高度抛下,会同时落到相同的高度就是正确的结论。

这两个铁球的实验实际上就是物理里的自由落体实验。凡是实验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自由落体实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初速度为零;

2除重力外,不受其他外力作用;

3任何物体,在相同高度落下,所用时间相同。

我们这些学了点物理的人看看这些条件,严格的说,条件2的除重力外,不受其他外力,也就是说真空,近似真空的实验状态。换而言之,伽利略如果当年,真跑到比萨斜塔上做实验,就会啪啪打自己的脸。当然伽利略才不会那么笨,所以他没在比萨斜塔做实验。

总之,我们的课文是用伪科学讲了一个科学的故事。

对自由落体实验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到我文末的链接里去看现代人做的两个真空中的自由落体试验。

链接1  NASA在实验室做的真空态自由落体实验

http://baidu.iqiyi.com/watch/6919589172003688675.html?&recFrom=site&&page=videoMultiNeed

链接2,撒贝宁在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现场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时间第36分钟开始

《加油向未来2》小撒小尼真空重现自由落体实验-综艺-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二  叠罗汉游戏

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两千年里,没有人质疑。直到1590年,我们还假装伽利略是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的视野,piapia两球打了亚里士多德的脸。

但是以我所知,亚里士多德即便被打脸,也是微笑着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爱真理胜于一切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徒弟。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徒孙。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到最后,他得出一个跟柏拉图的想法相反的结论。为此他说出一句震烁古今中外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课堂上,只会答题,只会考试,其实不一定是好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肯定是好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很好问题。他是好学生,即使他的答案是错滴。

两千年后伽利略,接过他的题目,又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并且给出来一个正确的答案。

牛顿接过亚里士多德的题目,借鉴了伽利略的解题过程,他整出来牛顿三定律。牛顿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这句话就是针对伽利略的。

牛顿真牛,当时有人写诗赞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大部分人是理解不了的,所以人们调侃,续写了波普的这首诗: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爱因斯坦去吧,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


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起_第2张图片

伽利略站在亚里士多德的肩膀上,牛顿是站在伽利略的肩膀上,爱因斯坦又是站在牛顿的肩膀上。。。。

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叠罗汉游戏,隔着两千年的时间,相距千里的空间。


                                三  懂与不懂

当我们现在回头看,是不是第一感觉亚里士多德,这么大的伟人,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很傻X。

其实呢,我们是骑在一个又一个先辈的脖子上,我们一边在他们身上拉屎撒尿,还一边笑骂他们傻X。

你说你下边被骑着的哪位前辈,又一个忍不住了,一把把我们都掀翻了,不敢再想不能多想,细想甚恐。。。

不过也许,下边的那些个都修炼到位,且不把我们掀翻,且留着我们,等着我们的子辈孙辈,耷拉孙辈,在我们的头上拉屎撒尿,外加骂我们傻叉。

把亚里士多德捧上圣坛,顶礼膜拜的却是不懂他的人。

接过他的接力棒的却要踩他一脚。

我们很多时候喜欢别人把我们奉若神仙,却不顾我们的心灵寂寞孤单,因为不懂所以奉若神仙;

                  四   宇宙微尘

试问,我要与之前的哪位前辈同声相应,我又要把这声音传于谁人?

这长长的时光里,

我只是一瞬;

这茫茫的宇宙里

我是微尘;

似乎突然明了了白驹过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把我自己看得重了。

                 五       知音

知音 公元前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脑电波咔吧一下,闪出一道光。

这道光,在茫茫的宇宙中,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圈一圈的荡漾,直到遇到同频的伽利略。穿越两千年时光,洞穿千里距离。

 两千年曲无人和,亚里士多德知音难觅。

因此我们也许稍稍理解了俞伯牙破琴绝弦。 另一种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另一种懂得。

世间的爱与懂得重若千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