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五)

迫楚迁都的意义

没落中的楚国,已经暴露了欠揍的迹象。

我们之前讲过,秦国曾经联合诸侯各国攻打齐国,导致齐国这个在战国中后期基本上一直排在第一、第二名的文化、经济、军事强国,一下子落到了谷底,由于燕国灭绝齐国的战略,导致齐国自齐闵王之后的齐国君王一直在燕国的压制和监视之下,很难再有所作为,齐国的崛起,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齐国的没落,使战国后期齐、秦、楚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了严重的失衡,秦国迅速代替齐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战国霸主,诸侯各国再也不敢,也无力向秦国用兵,所以在秦国在后来无论是对三晋用兵,或者是对楚国用兵,诸侯国都没有了主心骨来组织大家一起抗秦。而作为第一集团的国家,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

当初三国争霸的时候,楚国基本上一直处于狗腿子的角色。要么傍着秦国斗齐国,要么跟着齐国打秦国,他基本上没有起到过主导作用,甘心做这两个国家的小弟。楚国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家,其实三国鼎立的局面,之于楚国是最好的局面。因为楚国自认为国力不济,没有独立承担国际事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促成齐、秦交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楚国就会成为这两个国家极力争取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谁给的好处多,楚国就选择捧谁的臭脚,楚国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这不是一个上上之策,但是也可以使楚国在战国纷乱的局势中,过得还不做。但是,楚国人连这一点都没有看到,在齐国最为危难的时候,他们落井下石,补上一刀,弄死了齐闵王,致使齐国险些被彻底灭国。

而此后,楚国虽然在秦国那里得到了一点点好处,但是更为不利的局面马上来到了眼前,那就是齐国完蛋了,你楚国就要从后台走到前台来跟秦国一较高下了。可是,楚国并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角色,无论是从攻占和号召力上,其与齐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楚国对秦国基本上一直都是“忍辱负重”,不敢造次,这使楚国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妙。而此次秦国攻楚,如果齐国还在,楚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定会率领三晋引兵来解围的。但是一副好牌,彻底被楚国打烂了。

此次楚国先王墓被毁,国都丢失,进一步奠定了秦国吞并六国的决心。

其实楚国的存在一直是秦国的隐隐的痛。为什么呢?因为楚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民风彪悍,具有争雄天下的潜力和实力。虽然现在的楚王昏庸无道,任用奸佞之人,耽于享乐,不修纲纪,弄的百姓民不聊生,致使楚国国力常衰不盛,但是一旦国家遇上一个明主,再碰上一个像商鞅那样的家伙,楚国未来的样子是不难想象的。一旦楚国强盛起来,秦国就很难再像现在这样欺负诸侯各国了。经此一役,楚国丢掉了都城,失去了先祖的墓地,不仅失去了几乎四分之一的国土,更是失去了尊严和信念,今后楚王祭祖都没有地方可去了。

这一战,虽然没有完全灭掉楚国,但是完全算得上是对楚国的一次致命性打击。一方面,楚国祖辈经营的鄢、郢等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尽归秦国所有,秦国可以将这些地方发展成为今后再次进攻楚国的根据地,楚国将自己最重要的军事要塞都弄丢了,那其他地方可以说是更加羸弱不堪。楚国丧失了最为精要的地点,退守到只能临时存身的陈,楚国根基已动,今后只有偏安一隅的想法,再无与秦国争雄的实力。二是经过这一战,秦国也是清清楚楚地摸清了出国的底细。楚国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强大,但是经不起实际战争的考验。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楚国一无良将,二无良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把把尖刀插入楚国腹地,楚国的不堪一击,让秦国真正认识到了楚国的真面目,这个国家已经完蛋了,可以放心的慢慢收拾了。三是楚国的败退,白起的神话般的攻城掠土战绩,让诸侯各国更加提秦色变,更加不敢忤逆秦国的非分要求。秦国势渐强,诸国势渐弱。秦国吞并天下的目标又往前跃进了一大步。

那么白起的这次率领的闪电战是不是冒进呢?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白起的这次行动实际上是十分危险和冒险的。首先,白起带的兵力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是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估计也就几万人或者十万人左右。这些人就敢深入到敌国内部,远离根据地是十分危险的。粮草问题、补给问题都是难题。其二,一旦遇上了焦灼的攻城战,秦国军对只能是越打越少,而楚国军队会不断集结,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很容易在实力上出现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最坏的情况是秦国在前面打,之前被秦国打散的楚国军队重新集结后来个背后偷袭,秦国军队腹背受敌,想不失败都很难。其三,白起这次目标是楚国的都城郢和别都鄢,这两个城池都是楚国历代君王重点经营的地方,无论是城墙坚固度,还是驻军的精良程度,都是楚国最好的,白起挑战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攻城失败,就会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秦国这点兵很容易陷入到楚军的包围之中。也许到了那个时候,被全歼的就是秦国军队了。

似乎白起这次能够取得胜利基本上是靠运气。但是,白起不败神话的名声可不是靠着运气赚来的。实际上,在攻楚作战之前,白起是认真分析了楚国现在的局势的。他认为楚顷襄王基本上是一个无论从能力和人品上来说,都很难与国君这个位置相匹配的国君。在他做楚王的这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而且还喜欢任用一些奸佞小人。这使楚国的最高领导集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国君耽于享乐,臣子乐于奉迎,而那些真正有本事和有能力的臣子或者人才,根本就入不了他们的眼。于是楚国朝堂越来越昏聩,而人才也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此时的楚国已经没有能臣和良将,若如羸卵,一击即破。此外,在齐国最为困难的时期,楚王也并未能伸手帮忙,导致齐国没落,这一方面显示了楚王目光短浅,另一方面楚国也几乎是在断绝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和联盟,使楚国进一步孤立。楚国仅凭着自己国土广阔,西北侧以天险和恶略的气候作为屏障和依靠,从而安于享乐,忽视了对军事要塞的系统性考虑。这一点,从白起长驱直入楚国内部而并未遇上楚国来自各方的支援就能看出。面对这样的一个楚国,白起是十分有信心一鼓作气,直捣郢城的。

白起在考虑具体的与楚国作战的战略和策略的同时,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这就是司马错在上庸和汉北之地集结的十万军队。这十万军队,主要是为了与白起做好照应。一旦白起那边有了什么闪失,这只军队马上就会成为一支奇兵,接应白起。之所以白起能够在前方没有后顾之忧地奋勇作战,主要的底气还是身后的十万军队。其实,这十万军队的作用还不仅仅是这些,他还起到了震慑楚国的作用。他似乎在告诉楚国以鄢城为主要战略要塞的军事指挥系统,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呦,只要你们敢合兵攻击白起,我们这10万军队就会奋勇出击,来个里应外合,把你们打得满地找牙。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里面,也就是秦国这次攻打楚国是不是就白起一支军队出击呢?我估计这是一直困扰着楚国的问题。如果白起只是打前阵,那么这10万秦军就是第二只攻打楚国的兵力,而这十万军队的主帅也是赫赫有名,所以导致楚国人不敢轻易出兵支援邓和鄢。在实际作战过程中,这种震慑作用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使白起能够一鼓作气打到楚国都城而没有遇上其他什么麻烦。

安排完国内事务,白起还提出了要做好国际事务的处理。因为 在攻打赵国之前,秦国一直在修理三晋,使赵、韩、魏吃了不少苦头。当然了,韩国和魏国此时已经是苟延残喘的国家了,对于秦国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但是赵国就不一样了。此时的赵国,在独善其身若干年后,已经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比较强的一个国家。虽然他长期处于二流国家的水平,但是战斗力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已经变得十分的彪悍。在与秦国交过几次手,基本山也是互有胜负。除了与白起、司马错作战没打赢过,与秦国其他战将交手胜算还是颇多的。就算是这样,白起和司马错要想在赵国人身上捞得半点便宜还是要付出不少的努力和代价的。此外,赵国此时国内名臣良将齐聚朝堂,廉颇、蔺相如、赵奢正值最好年华,而赵孝成王也已经成熟,一代明主的气象初现。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将主力全都押宝在攻打楚国这件事上面,赵国会不会在秦国背后捅一刀,这还真不好说。

如果赵国真的出兵救援楚国,那秦国的处境就会很危险了。一方面那样会鼓舞楚国人的气势,让楚国人投入更多的经历在防守白起攻城上面,这样,白起就会受挫,攻打楚国的进程就不会那么顺利,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吧,白起在楚国腹地呆的时间越长,对他的处境就越不好。同时,秦国布防的10万大军可能就要与赵国军队作战,那楚国就会集结兵力对付白起,那对秦国来讲,就会大大的不利。白起还考虑到,从实力上来讲,楚国算是一流大国当中排名最低的一个国家,而赵国又是二流国家中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一旦联手,其实力足以可以和秦国抗衡。说不准,稍不留神,秦国就会吃个大亏。所以,秦国算盘打得很精,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此案。于是,白起在出发前,就与魏冉他们研究好了战略。秦军出兵打楚国,秦国国君与赵国国君吃吃饭、喝喝酒,再娱乐一下,联络联络感情。于是,著名的渑池相会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秦昭襄王也算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忍气吞声,未对蔺相如不敬的行为进行追究,最终与赵国结盟。话说回来了,要不是秦国有求于赵国,一百个蔺相如也不够杀的。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五)_第1张图片

攻楚之战,无论是对于当时战国的局势还是对于秦国、对于白起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在国际力量对比来讲,秦国与楚国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当时国际第一集团的较量,秦国战胜了楚国,逼迫楚国迁都,致使楚国从此退出了第一集团。而第一集团中,只剩下了秦国,秦国独大的局面从此形成,战国原本比较平衡的局面就此结束,战国的天平向着秦国开始倾斜。而位于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的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秦国的压力,但是他们仍旧不能面对新出现的国际局势作出调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盟关系,从而抵抗日益壮大的秦国带来的威胁。战国诸侯依旧是我行我素,要么和周边的国家继续争斗,从而将被秦国夺走的土地从其他国家抢回来,要么是独善其身,不参与国家事务由于自己实力很强。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相对于诸侯各国的实力优势越来越大。秦国每强一分,诸侯各国就弱一分。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五)_第2张图片

第二,秦国展开的攻楚战争,实际上是秦国真正意义上加紧了一对一削弱、打压诸侯强国的战略。在攻打楚国之前,秦国的策略基本上是东打一通,西打一通的策略。这种策略基本上是针对于二流国家的,尤其是针对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已经被秦国打得无力招架。秦国明白,再打下去,就要灭国了。但是攻灭这两个国家对于秦国来讲并不划算。一方面这两个国家与其他诸国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一旦加紧攻取这两个国家,其他诸侯国一定会来援救。所以,秦国及时的调整策略,去攻打那些更重要的潜在的敌人,甚至说是未来可以威胁到秦国的国家,比如说赵国和楚国。这些国家实力很强,但是目前还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准备通过不断向这些潜在威胁的国家用兵,达到削弱这些国家的目的,为秦国争霸扫清道路。

第三,经此一役,白起被秦王封为武安君,达到了白起事业上的新高峰。经过累累战记,白起终于封君。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空头支票(封地并不在秦国),但是随着低位的提升,白起声名远播。以前,白起与司马错可以说是平起平坐,两个人的水平说不上谁强谁弱,但是经过攻楚一战,白起地位在秦国武人当中无人可敌,而且其战略战术水平已经完全超越秦国当时的将领,其中包括司马错。白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威名慢慢的开始被神化,因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别人不敢想,也是无法想象的。无论是阵地战、奔袭战还是大规模集团战还是小规模奇袭战,只要你能够想象得到的,白起都能打得很出色。白起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武将的能力范围,自此,白起威名远扬,成就一代不败战神。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五)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