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Flag,它叫:“持续用心写作”。
“前 言”
机缘巧合,最近两个月难得可以抛开工作,好好去思考沉淀,思索良久,除了要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外,坚持用心写作是新的一年给自己立下的第一个Flag。
元旦节前后,我们在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见到了许多人压抑不住内心的积极向上,风风火火地在为自己定下2019年要为之奋斗的小目标,并公之于众。
顺便问一句:这其中,有你吗?
看到他们的小目标,我往往会凑过去点个赞,因为我知道这些人都不安于现状,迫切想要去改变,新的目标代表新的希望,为接下来的365天照亮前行的方向。我相信:新的一年,谁也不愿迷失。
对于一个有春节过年情节的人来说,直到农历正月初一凌晨0点0分,伴随着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的那一刻,我才打心底里认可2019新的一年,开始了!
过年期间,忙着走亲戚、会朋友来不及整理成文,如今我觉得是时候把它公之于众了,一方面有大家的监督促让我更有动力去持续输出(避免pia pia打脸),另一方面也作为新一年开始的标志性仪式,所以我写了……
“为什么要开始写”
可能会有人要问了:平时也没见你有书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怎么就突然要开始写,是不是脑子发热一时兴起?
其实不是。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决定是以往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经过近三个月来的反复咀嚼思考发酵而形成的,是自然而然的诞生。
好奇小编写作缘由的看官,请听我一一道来:
01 缘于一次团队聚会闲聊
在我任职于上一家公司时,那是一个难得不加班的晚上,部门组织了一次团建(约饭),餐桌上正煮着鲜嫩的牛肉,大家伙聊到了客户案例呈现问题,客户案例怎样传播会更高效且受众更广,我们一致认为,公众号展示是其中很好的方式之一。那些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借助公众号平台去传播从而赋能更多的商家,顺道通过输出对客户有价值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那么问题来了,团队几乎没有人从事过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工作,写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有专业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谁来写并持续输出是个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那时候,部门有一个妹子KK(化名),只有她每个月会不定期输出几篇文章,她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工作任务其实是大家的,未能帮助分担心里有些许不安和愧疚,这是我的感受。但谁也没有主动提出来要尝试“写”这个陌生的领域,生怕出丑。
说实话,让我写几篇演讲稿、输出几份优质客户案例,花点时间去做,没啥问题。可作为当时部门唯一一个半理科男(如此这般给自己设限),要我刻意去写一些文绉绉的东西发出来,想想都起鸡皮疙瘩,可能死要面子的人,都这副德性吧。
聊着聊着,在谈到分工的时候,果不其然第一个被点名,出于责任和担当(开玩笑),没办法啊,只好硬着头皮上。
小伙伴们问,“你参与公众号案例写作输出,有问题没?”
沉默了3秒,故作镇定的我,回了三个字,声音还很大:“写,我写!”
“哈哈哈……”所有人,坏笑。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餐桌上亦真亦假的话题而已,但在我心里它却是个当众的承诺,人无信则不立,既然应下来了,少扯犊子那就想着怎样开干呗。也是在这次闲谈结束后,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以后要坚持写的种子。
故事到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在年底最后一个月,大家伙都期待着年终奖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的决定:裸辞。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辞职,我的回答都一样:既然来的时候不是为了要挣多少,那走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为了要拿多少,原则不变、初心不改。
随着我的离职,写公众号这件事儿被短暂搁浅,但没想着就此打住放弃,既然它是我认定的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应该想办法克服,再说了,在哪儿写不是写呢。
02 生活中,我好像有社交恐惧症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想得太明白,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去证明说:不好意思,你确实有社交恐惧症。
它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最近两年稍有改变,那就是不太愿意主动热情地去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流,即便是交流,人要是不对,三言两语后就会终止聊天,因此身边有些跟我不熟的人会觉得我是一个严肃、高冷的人。
这里有一件尬事儿,在大学同班同学里,有个妹子小洁(化名),和我接触后给他的印象是我高冷,脸上永远表情严肃看上去特别的凶,感觉像她老爸。一开始对我意见特别大,后来我们逐渐熟络成为了好朋友,她一直开玩笑叫我“松爸”,到现在也如此,我哭笑不得。
参加工作后,让我不得不面对在各种环境下对很多不熟悉的人讲话,刚开始是上台做演讲考核、给新同事做入职培训,再到去客户现场全公司一两百号人集中培训一讲就是2-3小时,面对甲方高管和老板在专业领域侃侃而谈,线上很自如的给终端那头未知数量的用户直播讲课,偶尔也会帮忙陪访销售同学见客户,一路带节奏最终顺利签约……
说这些,不是为了显示我有多牛X,而是我会静下来反思,为什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后来我逐渐发现了原因,这其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是因为熟练后的必然。我有一个习惯,每次重要的培训和演讲都会自己写演讲稿,然后反复熟读修改再熟读,直到达到自己觉得上台后讲出来最舒服的一个状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再加上练习,每次的交流自然胸有成竹,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说话逻辑清晰且言语自信。
而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太多未知的话题,可能是你擅长的也可能是你完全未知的。每次交流表现水平都不一样,在某几次你发挥失常而受挫后,内心就慢慢排斥,让你不愿意与不熟悉的人过多的沟通,因为人自生来本能地就会躲避风险。而对熟悉的朋友,一开始就有一个心里预期,所以在熟人面前可以放得开去畅聊。
说白了,以上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你脑子里积累的常识和知识不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增加谈资;另一个就是表达能力还需要提升,在语言方面,不能快速地逻辑清晰地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这个可以靠长期坚持写作来改变,就像写话术和演讲稿一般,由慢到快去逐步锻炼自己的语言逻辑表达能力。
03 践行是改变的根本
最近看到一个段子:在一家软件公司,实习生程序猿小花同学发现了一个系统BUG,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修复,于是抱着电脑去请求高级程序猿老王帮忙修复,对话开始……
小花:“王大神,这里有一个BUG我修复不了,辛苦您修复下”
老王:“这是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升级引发的,处理起来很简单,小意思,交给我吧”
小花离开后,老王转过身对旁边的中级程序猿小赵说:“这儿有个小BUG,你处理下呗”
小赵看后回复:“没问题,小菜一碟,我马上拉群修复”
时间过了1小时,小赵慢悠悠地走到初级程序猿小李的身边说:”有个小BUG,你来修复下“
小李看了看,回答说:“数据中心导致的问题,放心吧,交给我,保管妥妥的”
时间又过了2小时,小李来到小花工位旁,轻声说道:“这里有个BUG,你修复下”
小花一脸懵逼……(我提出的帮助申请,问题最后居然甩到了自己这里)。
结果就是:半天过去了,BUG依旧在那里持续给公司和用户带来损失……
虽然这是个段子,但如果你身在职场,一定见过上面像老王、小赵、小李这样的人,随时把诸如:我不负责这块、这事儿你找张XX、李XX你看下这个问题、这个事不应该我来做……等话挂在嘴边,而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一本正经。
形容这类人,有句话说得好: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嘴上功夫了得,可当事情落到身上没几件干漂亮了的,可能在组织里还混得像模像样,成了别人眼里的大神。在这里,我要劝大家一句:离这些人远一点,因为指不定哪天他踢出来的皮球甩出来的锅就会砸中你。
通过眼睛和耳朵得来的理念、模型、方法论成天挂在嘴边,但从未真正亲身实践的人,说实话我对他们是半信半疑。在我的价值观里,实践方可出真知,让我深深倾佩的,是那些一步一个脚印,真正经历过坡坡坎坎、摔倒又爬起来的人。毕竟,只有走过这条路的人,才知道哪里有暗坑。
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相信干事儿的力量。
用它来鞭策自己做一个务实的人,仰望星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从未做过的事,现阶段你会觉得很困难,但当你真正把他先干起来,就会发现,一个一个的问题都会逐步被解决,前方的路会越来越明朗,对此我深有体会。
拿这次写作的事来说,坦白的讲,此刻我知道持续写作将来会面临很多困难,文字功底不行、素材不足、写作话题匮乏…… 管他呢,先干起来再说,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践行才是改变的根本,我也想拿这件事儿来印证我的想法,内心更加坚定地去做一个务实靠谱的人。
04
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一件是,大学三年级为了让自己提早有更多的社会阅历,提升未来的社会生存力,顺便再挣点零花钱,我找了份全年在一家教育机构做家教老师的兼职工作,负责初中三年级补习班学生的数、理、化课程。
高考后,早就把那些我认为只用来应付考试有用,而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百分之一都用不到的知识抛诸脑后。第一轮面试结束后,被告知第二场面试主要是随机抽题试讲,一周的时间准备,回到学校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急得不成人样。于是在网上各种查资料、去书店买教案、照着别人的讲课视频模仿,一周的学习后,第二轮面试试讲顺利通过,成为了一名初三学生的数理化老师,从那以后我多了个称呼:陈老师。
在教育机构任教的那一年,成长很明显,无论是讲说能力、表达能力还是对中学数理化学科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提升。由于我需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重复输出给学生,于是比曾经学生时代任何一个时段还努力,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章节、每一道课后题都要一个个理解透,每一张试卷都要拍照拿回来做一遍确保没问题,下次才能更生动的对学生讲出来,假如自己没理解透照着答案讲内容,学生肯定听不懂,因为你自己都是糊的。
就这样,为了更好的输出而乐此不疲的不断输入,最后收获最多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自己。
另外一件事,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离开一线带团队期间,负责了几期新同事为期20天的入职培训。培训前一周接到任务,其中涉及到产品内容的培训,那时候没有课件、没有讲义、没有思路、没有人教你该怎么做…… 没办法,事儿还得干起来啊,在那一周里,花了6个晚上每天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整理思维导图和课件,然后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用这些整理好的工具去输出。
在讲课的时候,大伙感叹课件做得可真详细,那几套详细的思维导图,是我见到的全公司做得最详细、最用心的(不敢说是最好的),讲课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大家都普遍接受,还被小伙伴们起了一个现在想起来都会脸红的称呼:男神。
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输出者脑子里的一小部分,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那几轮培训后,我对产品的理解有了巨大的提升,身边的许多小伙伴都会拿着各种问题来找我讨论。这时你会发现,因为擅长,你成为了自带“流量”的连接器,大家都愿意主动和你发生联系,那种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只有付出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为了输出,不得不极度专注的学习、输入,是那种完全容不得半点糊弄的学习,糊弄的结果可能就是你站在某个“舞台”上出糗,大家都是爱面子的人,最好不要让它发生。同时,以教授、语言、文字等方式输出内容的时候,又对学到的东西加以巩固,形成了知识的良性循环。
“做重要的事都需要准备”
小编一向的处事风格,在做一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之前,都会或严谨或象征性地做一些准备,为这件事情本身带来仪式感。持续写作这件事儿,是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人干的事儿,我非常重视,故做了以下准备:
1.在百度、微信、知乎等平台翻阅了一些关于写作的内容:有别人对写作的建议,也有传递写作价值的内容来激励自己真正把这个决定落地。
2.前期第一轮在京东、当当网购买了《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学会写作》口碑较好的三本书学习,跟前辈们取取经。
3.因文字功底不够,在京东订购了一本成语大词典,以后没事多翻翻,让敲出来的文字不至于一直这么寒碜。
4.持续在得到APP、36氪、微信公众平台、知乎、、思想聚焦……常逛的平台学习、输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这里,欢迎大家伙推荐更多学习平台…)
5.下载手机APP《素记》,用于日常随时记录能够打动自己的所见所闻。
6.保持每个月看3-5本书,扩充自己知识面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7.在思想上保持对生活和工作各种大小事的敏感,善于思考、总结。原文链接
8.在摸索中持续增加属于自己习惯的更多方法……
结语
键盘声咔咔咔、、的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已敲出五千余字,小编的第一篇文章也即将完成。初来乍到,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看客多多海涵,也欢迎大家评论区吐槽、指正,错误的改进是每一次提升的动力,我将用心书写,也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