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取得真经?

无意中看到同期《销售罗盘》导师的说说提到,“讲团队不提西游记都觉得不靠谱”。由此,那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再一次浮上心头,“为什么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够取得真经?”针对这个问题,我问过思维缜密的同学,也请教过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团队的朋友,他们给我的答案非常趋同,那就是“必胜的信念”。是啊!一个人一旦对一件事情产生了信念,便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有了这道桥梁,团队便有了凝聚力。如果你读过西游记,便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认知,虽然在西游记团队中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同时又能够驾筋斗云,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而唐僧手无缚鸡之力,肉眼凡胎,循规蹈矩,但是,若要取得真经,没有孙悟空可以,但是不能没有唐僧。为什么呢?因为唐僧是取经这个项目的“魂”,而孙悟空只不过的冲锋陷阵将而已。只要唐僧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持之以恒,那么,便会形成一个具有超强吸引力的磁场,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路资源都会聚集在这个场周围,随时准备被选拔和调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都是被选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能力、意愿如何?在整个取经项目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不是今天要重点论证的,今天重点讨论西游记团队中的“魂”——唐僧。

为什么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取得真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唐僧本名陈玄奘,在《西游记》中是金蝉子转世,又在金山寺长大,自幼研习佛法,因此天生就是佛教的人,对佛教忠贞不二,这是他的个人禀赋。大家不要小觑人的禀赋,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能力、性格等素质和天赋,这里有先天的成分,同时,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社会背景等都会对个人禀赋产生影响。禀赋直接决定着人的喜好与兴趣。换句话说,唐僧自告奋勇去西天取经,那是兴趣与爱好释然。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但是,仅仅是禀赋还不足以促使其产生如此大的动力,一走便是十四年,关键的人物是这个项目的大BOSS唐太宗,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唐僧的动机,才能使其产生矢志不渝的行为。才能够真正的架起那道稳固的桥梁,不至于半路塌方。因此,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唐太宗在水陆法会上,钦点唐僧为主持人。同时,唐太宗将从观音那里获得的两件礼物——价值五千两银子的锦襕袈裟、两千两银子的九环锡杖赐予唐僧,让唐僧在长安城里风光无限。至此,便让唐僧产生了为组织(大唐)创造价值的勇气和动力,自告奋勇要求前往西天取经。老谋深算的唐太宗趁热打铁与唐僧结拜为兄弟,从此,唐僧有了“御弟””的名号。拜兄弟就等于是纳了“投名状”,唐僧就得竭尽全力去完成皇兄托付的任务。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唐太宗此举等于让唐僧做出了一项不可更改的承诺。如果取经不成,太宗定会大失所望、勃然大怒,后果不堪设想。有多严重?唐僧自己说:

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引自吴承恩《西游记》

同时,正如大家了解到的唐僧出身于名门望族。外公殷开山是当朝丞相,正一品官职,相当于今天的正国级干部。父亲陈光蕊是科举状元,当时就官拜江州州主(从五品),复活后升至文渊殿大学士(从四品),在今天就是厅级干部了。外公和父亲都是高干,出身绝对是根正苗红。这高贵的出身,决定着唐僧说话自然要算数,这是“诚信”与“声誉”(reputation)的力量;

以上种种原因,共同促成了唐僧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组织(大唐)目标的愿望,同时,他也心知肚明,一旦组织目标真的实现了,那么,他的个人目标便也能够大功告成。因此,即便前途险恶,性命攸关,唐僧也唯有万死不辞,否则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何颜面失败而归?

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论证一下,为什么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够取得震惊的原因,当然,以上阐述仅说明了,唐僧的取经信念的来源,仅仅为取得真经奠定了思想基础,仅有思想或者信念是不足以支撑这个项目的成功的,还需围绕这一信念,配置资源,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同时,还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及时的激励、沟通,化解矛盾冲突,激发团队动能,并对团队的成绩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而后面的内容,限于篇幅会在明天或者后天连续推送。感谢大家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