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之一:认知折叠

今天在听《罗辑思维》过程中,学到了“认知折叠”这个词语。

罗振宇认为,“认知折叠”这一新概念是对人类进步衡量的尺度。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他列举了“午餐肉”这个例子。

在二战时期,午餐肉的发明为美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靠着午餐肉,美国大兵每日可摄取4300卡热量,而在德国、日本军队中,这一数值分别为3000卡和2000卡。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物资配备:各国士兵比较分散,物资配备与运输困难。美国配给给士兵的是午餐肉,午餐肉便于运输、储存,物资配备相对简单。

2.做饭的难度:二战时日本士兵吃的是饭团,这就需要一个生火做饭的过程。在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生火容易暴露军队位置,因此日本士兵的吃饭问题成为一大问题。再加上饭团容易变质,这就决定了日本士兵难以获得足够的热量供应。午餐肉开盖即食,常温下可以保存三年,美国士兵可以借助午随时随地补充体力,因此战斗力更强。

3.饮食结构:战场这一特殊环境决定了战斗中的各个国家的士兵,在饮食结构上容易单一,比如在战斗时期,食物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和纤维供应较少。午餐肉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午餐后不仅提供了蛋白质,还可根据需求添加淀粉、纤维等物质,能够满足美国士兵各方面的需求。

4.稳定军心:当然,这个稳定军心指的并不仅仅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战争时期,各国经济形势并不理想,这必然会反映在士兵的饮食上。如美国士兵对于肉类的要求较高,若不是午餐肉的出现,当国内供应的肉质降低后,容易人心不稳。午餐肉这一成品食物成功避免了这一问题,无论是什么品质的肉类,在午餐肉中都无迹可寻。

罗振宇认为,小小的一个“午餐肉”的概念,其本质是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化学、交通运输业多个领域封装进入罐头中的过程,降低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就是认知折叠。同样,集装箱的发明是一次认知折叠,药物同样也是认知折叠。

从中可见,认知折叠是将巨大的复杂性折叠成简单的解决方案。可见,文明的进步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能量、资源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资源与能量,折叠成普通的样子,以最简单的方案来解决巨大的复杂问题。

通过这十几分钟的叙述,了解到,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是重要命题。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够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使之对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乃至实际生活发挥最大的价值。

进一步延伸,我们做事情不能只强调过程,要以结果为导向。做一件事情,应当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辑思维之一:认知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