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

佛法不是我们求神拜佛的时候希望得到什么东西,满足什么愿望。佛从来不承诺会实现你的任何愿望,许愿然后希望马上实现只有小孩才会这么想,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而小孩还知道许了愿需要努力,生活中求而不得才是常态。反过来佛的目的是让我们远离各种欲望,让我们变得更简单,让我们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看完佛法书后脑海里最多的词汇是是无我,无常,以及因果。
所有的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无我就是叫我们学会放弃这种执着(我执),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不要抱怨为什么痛苦偏偏光临我,这个世界上跟你一样的人很多,你一点都不孤独。
无常则是说万事万物都不具有恒常性的,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无常是整个人生,年轻会衰老,相聚会离别,拥有的会失去,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缘的聚散,生老病死变化相生相续。
佛法改变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正因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单一,都是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你看到某人做了某件错事,或是某种缺点的时候更能够宽容的接纳他,同样大多数的犯罪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为所处的每个当下。而慈悲与宽容正是来自于无我,只有对自我的执着,人我界分不那么强烈的时候慈悲才会产生。做到慈悲首先是需要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有可能接受别人,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理解你现在反感的人或者事。这种对众生无分别心会让我们真正的做到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因为别人的高兴而感到高兴)。
而与之相反的自私,从来都是和愚昧是一起出现的,总是伴随着愚昧的产生而产生,因为自私的人眼中永远只有自己,没曾想过自己的利益得失是和众多的人,事物是相关联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格局小,而有的人则除了能够看到表面联系外总能看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关系。在问题面前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的付出,看到自己好,而忽略别人,遇到问题总是倾向于为自己开脱而把责任更多的推给别人,而佛法的观念则是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熄灭个人内部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问题烦恼更多的是内省的方式化解,
**在整个大地铺满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可以避免荆棘砂砾之苦。**

每个当下都带着过去含着未来。佛法中强调因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以前我们所言所行埋下的种子(佛法强调做事的初心,初心不同种子也会不一样),在缘的聚合后的一种显现,果报,需要缘的连接,如果身边善缘多,恶业的种子会因为缺乏缘起的条件而无法显现。佛法相信因果不虚,正是我们常说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昨天,今天,明天就和前世,今生,来世是一样的。
在你修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重要的是帮助了自己,就像布施的过程是让你放弃贪婪,而不仅仅是帮助别人,如果因为施舍,而内心有了一种渴望得到回报,或者是优越感,自己很有爱心那么你的行为不叫布施,只是花钱换了内心的一种感觉。遵守戒律的同时不仅仅是保护众生也是保护自己。作者说道,对于乞丐即使是骗人又何妨,相对于他来说,你比他好多了。学会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而不是我们说的只有拥有了后,才能学会放下。我一直相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表现在各个方面,在任何人事物中也是通用的,说到底也是因果。
出离心,即摆脱轮回,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循环往复就是轮回。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过着格式化的生活,因为惯性,不自觉的遵循着往昔业力的趋势,其实每个当下都含有改变的契机。真正的自由是能够摆脱整个社会的惯性,不断的改变现在的习惯,。
作者用一句话总结佛法的时候说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法就是这么简单道理,而这种简单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的是三岁小孩说的得,八十老翁做不得。如果仅仅只是基于理论,永远只能成为评论家。空谈理论拿佛法来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佛法和所有事物一样讲究的次第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然后是现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佛法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