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剖析,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

为什么咪蒙的,新世相的文章阅读量都那么高,连点赞量都能秒杀一堆公众号?

他们选题选得好,标题取得好,回回都能戳人内心,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忍都忍不住为他们的内容打call。

的确如此,但很多做内容的同学都有一个无奈的现实——公众号的内容范围早就定好了,只能写那几种类型,咪蒙的学不来。那还有没有其他类型也是易于传播的,而且还是在内容范围内能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心理学上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三个基本形式——知、情、意,即知识、情感、意志。文章也可按此法分为纯属讲事情的文章,即读者读完后能够知道一些知识、信息;走心的文章,读完后内心会泛起涟漪;发表观点文章,让别人接受、认可作者本人的观点或主张。

纯讲事情的文章

读这类文章,可以扩大知识的范围(包括信息),但情绪不会有什么波动。写这类文章,要求准确表达,逻辑清晰。纯讲事情的文章又可分为三类——what, why, how。

what,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故事、小说、个人经历等主要都是写what的内容。我们每天看的新闻资讯也属于这个范畴,新闻甚至要求更严格,要做到实是求是,任何表达写作者态度、观点的都不能出现。

Why,为什么,解释事物背后的原因。常见于专栏文章,对某一领域有一些认识,发表自己的观点。

How,干货类文章,告诉你怎么做,有什么步骤。线上课程,垂直网站上的内容居多,比如知乎Live、36k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这种文章有个典型的特点,转发点赞较少,收藏较多。

走心的文章

走心,也就是触达到读者情感的文章,读完能知道一些知识、信息,还能让人内心不平静。

为了达到走心的效果,写作时多用描写,更明确一点说是常用比喻、拟人、借代等积极修辞手法。这是传统的写法,网络时代的写作还可以利用图片、表情包来传达情感。

它们长得是这样的:

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剖析,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_第1张图片
image

这种看起来特别啰嗦,明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非要一段话一行,再配上对内容本身提供不了任何价值的表情包,足足划三屏才能看完。但它们也有市场,这类文章用表情包来抒发情感,以往的写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算得上一种新发明。表情用得好,能达到文字无法做到的效果。

一篇文章要表达情感,必然要有纯属讲事情的部分,这是表达的对象,不能凭空而来的情感,那样成不了文章。

发表观点的文章

比如“我们都应该抵制韩货”、“中国人应该学习传统文化”、“性侵幼童的禽兽应该化学阉割”等。

仅有观点还不够,必须和知识、情感相关联(比如说明孩子所受的伤害是终身的、对孩子下手的人是多么残忍等)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接受和认可自己的观点。

一篇文章绝不孤立于一个层面,往往是多个层面的内容混合,说事情时,用词的褒贬,比喻的对象等都在向读者传递情感态度;写方法论时,也会解释为什么,增加说服力。它们三者的关系就如下图所示。

能触及到情感层的内容最能引发传播

众观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几乎都是能戳中一大部分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像最近的《人到四十,不如狗!》、《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这就属于情感层面。能火起来的娱乐八卦内容大多是出轨、吸毒、结婚,满足人们的八卦、猎奇的心理,同样属于情感层面。做得大红大紫的公众号“咪蒙”、“十点读书”、“新世相”也都是这类。

情感的文章表达方式不同,在网上阅读的效果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有的文章描写场景给读者强烈的画面感,读者需要慢慢读来,细细品味文字所表达的情境,这属于文学写作者追求的境地。这类文章很“慢”。

image

《追风筝的人》。

不幸的是,互联网让文章潮流向着“快消品”发展,段落要短、1500字以上的文章就要配小标题、重要金句要标红加粗划出来,还必须配图。一切要让读者“慢”下来的内容都不会有很大的市场。诗歌大多也属于不易传播类,不如打油诗的浅显易懂受人欢迎。

相比之下,像《知音》、《意林》的文章,多叙述,少场景描写,你直接告诉我,比如这个人什么性格,做成了什么事,别让我揣摩。更受网络读者欢迎。

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剖析,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_第2张图片
image

前面说到情感层面不能单独存在,总会有知识的部分。如果是纯传递知识的文章,就要看谁更能触及到读者的情感。娱乐八卦内容在这方面有着最强的能力。商业、财经、科技等类别的文章就比较难,当然这也是行业特定的。近两年经常讲的要内容娱乐化,也就是想办法触及到人的情感层面,比如最近很火的《国家宝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如果在同一领域里,what、why、how这几个细分来做比较。

What最容易触及到人的情感,尤其是故事。从古时候的评书、戏剧,到现在的电影、小说等,故事情节的高潮跌宕都能很好的勾起人的兴趣。很多你想表达的观点和态度直接说出来都不如用故事来表达更让人赞同你。

向前更深一步,就是Why。

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讲逻辑、讲理性一面更多一些,普通人理解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思考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触及到情感层也更难。

如果要想why的文章也获得高阅读量,可以在文章内增加一些能调动人情绪的词句。在选题上也可以选择借势。一个事件已经在网上引起热议,通常就有了情感基础,再来一篇深度剖析原因的文章,传播效果也会非常好。同样能借势的还有热门的社会性话题,房价高、工资低、过年亲戚问东问西等。

再往前就是how的层面,教你“如何做”的方法论。

它的理性度更高,难以触及到情感层,这个层面最难传播。

知识付费产品大多属于how的内容,但他们在课程宣传时却很少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先找一个大众关心的话题,想办法调动你的情绪,主要是焦虑情绪,然后给你抛出救命稻草,你一冲动就买了。这背后一方面就是因为how的内容太难吸引人,课程卖不出去。

再往更底层追溯,一方面是人的本性,人天生不乐意别人来教你做什么,都以为自己很牛逼,更喜欢自己直接做。另一方面从内容本身来看,how的内容适用范围都很窄,适用于A职业的不一定适用于B职业,适用于男人的不一定适用于女人。即使两个人的情况完全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做一件事也可能得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就让内容圈定了一部分人,划了圈子。

你可能会想总有一些普适性很强的方法论,适合所有人。

有的,但这些方法论大多已经高度抽象成一些概念,一句话,成了道理。“年轻人就要多读书”、“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大多数人要么看不懂,要么体会不到,等到能理解、能感悟时,又老了,力不从心。

当然,有的文章也写一些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道理,那就是励志鸡汤文。选的故事越是大多数人有过的类似经历,越就能引起共鸣(注意,已经触及到情感层),增加阅读与转发。

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剖析,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_第3张图片
image

综合这三个层面来看,也并不代表how层面就不如why层面,why层面就不如what层面。它像田忌赛马,用田忌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就是有优势的。

至于发表观点的文章,是否易于传播主要看观点平不平常,越是超出常人所想,越能调动起人的好奇心,剩下的就要看这篇文章中对知识部分或情感部分的处理。

比如王健林:“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马云:“我人生中最大的错误是创立了阿里巴巴”、刘强东:“我这个人脸盲,根本分不清谁漂亮谁不漂亮”。短短一两句话就戳到人心,关联到了情感层面。

总之,要想做出高阅读量的内容,逻辑严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触及到读者的情感,引起共鸣。what层面的内容更容易,更准确地说是要学会讲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剖析,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