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


读书笔记(一)_第1张图片

2012年8月4日

1、诚然,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可能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从业方向甚至是人生轨迹。但这不是绝对的。只要青春有梦,激情不灭,第一份工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一次试炼。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苛求十全十美,过于纠结,择业时战战兢兢、眼高手低,到头来耗掉的,是最为珍贵的青春。与其寻寻觅觅,不如踏踏实实找份工作先做着,动起来,生命就不会白白浪费。


2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3、一直以来,为在这个城市扎根,我们付出脑力、心力,有时,怕失去保障,还要支付高昂的精神成本。


我曾羡慕“摆脱盒子,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的三毛,却在成年后自觉自愿钻进盒子,不但失去“森林、湖泊”的梦想,连教给你哪些是美的人都维护不了,连“维护”本身都会被讥笑;如果接受、顺从这讥笑,终有一天将与你曾想成为的那个人告别,变成那些讥笑你的人。

青春期所有的阅读和思考都只为认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我却差点在实践中把自己变成它的悖论。

得有些改变了。


410部,450万言,20年心血,张炜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无论在体量、内容还是思想上都是一部皇皇之作。“现代交通工具使‘走万里路’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人对真实的地理空间的感受却丧失了。”《你在高原》正意在以“行走” 的姿势接续上广阔具象的天地,串起城镇、村庄、自然、人文的实勘记录与上世纪50年代生人的传奇故事。因为受惠于这段远征跋涉,张炜更愿意将这10部书称为“地质工作者手记”。


5 、对打工作家郑小琼来说,生活是东莞隆隆机器声中逝去的青春,是流水线上编号245的自己麻木的面孔,是断指的疼痛和枯寂的夜晚一任笔尖流淌的安慰。“打工”,这个“沧桑的词”,成为她的创作盘桓不去的主题。她写电子厂,写塑料厂,写铁,写流水线,写疼痛,也写故乡。新作《女工记》为100个女工写诗,为的是把一个“们”字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生命,只因自己是她们中的一员。


6、德国文化学者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将最适合讲故事的人的原型描述为两类,一是在农田上安居耕种的农夫,一是泛海通商的水手,前者因为谙熟本乡本土的掌故和传统,后者则能采集到足够丰富的风物传奇。直到今天,我们对作家的期待似乎也未脱这两个原型:一是写得深入,一是写得丰富。这就意味着对作为源泉的生活要掘得足够深,流得足够远,意味着作家们要沉得下来,走得出去。中国作家协会自2009年实施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是作家“走出去”的一种探索。在作协主席铁凝看来,“和现代文学前辈的丰富经历相比,当代作家的履历越来越短、越来越单薄,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们的幸运,生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有长而稳定的写作时间,不像前辈那样动荡颠簸;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比我们的前辈更需要走出去,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认识世界。”


7、书犹药也。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均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人”不是“无知盲干”走上不归路,就是为百姓所不容,被时代所淘汰。另一方面是爱读书,读的却不是正经书,而是一些污七八糟的书,这样的“官人”往往最终信仰沦丧,道德堕落,意志消沉,甚至气节蜕变沦为阶下囚。


8、 中文书如中医,一本书就是一副药,提供全面的医治(视角);英文书如织衣,一本书织一圈,留下些线头等其他书织完。这里恰恰是要提醒大家,看英文书要么不看,要么要一气看十几本,不然你只会穿着织了半截的毛衣,连普通的读传统古代中文书籍的人都比不上(这种现象很常见)。


9 、《射雕英雄传》是一部有关成功学的长篇寓言。小说结局,聪明的杨康、欧阳克没有成功,愚直的郭靖却最终登顶,个中原由,耐人寻味。杨康、欧阳克做事喜欢讨巧、走捷径,注意力也更加分散,最后是动脑比动手多,付出和积累不够,聪明反被聪明误。郭靖心思简单,肯下笨功夫,认准一个目标,百折不挠,一次练不成,练千百次。量的积累,最后换来的是质的飞跃。守襄阳时,金庸先生便交代,还只是中年的郭靖,降龙十八掌的境界已超过老年时的洪七公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钱钟书先生才说,越是聪明的人,越要下笨功夫。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江湖中的一夜成名,更要看到成名的一夜前,人家为此付出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修炼。然后,像郭靖那样,保持一颗执著而淡定的心,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去下笨功夫。


10、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在其所著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列出要求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宪法全文》、《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伊氏物语》、《论语》、《老子》、《孟子》和《徒然草》等。


11、多读点书,多考虑点问题,少一点狂热,多为自己盘活一点自由。这淡定是完全正确的。作者借用女杂文家周湘华的话指出的另一种忧虑也是对景的:“在一个人人渴望成功,人人渴望抄近道成功的社会里,如果人们只以成败论英雄,只关注成功的结果,却不关心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如果为了成功这个硬道理,可以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底线、没有自我,甚至没有人性,那么,这样的成功于时代、于社会有何意义?这样的成功是否是一种病态?”


12、刘谦笑着承认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内心深处好像有个开关,“我如果把它打开,就可以变成有趣的人,但是我不能一直开着,电力会用完的。所以我平常要存着电力,当我需要的时候,再把它打开”。


13 、对独生子女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环境,刺激着家长对高考的无底线投入,高考最终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家长仿佛只有不断掏钱才能安心,在未来的日子里,高考成本还有多少上涨空间,谁也说不好






读书笔记(一)_第2张图片

2012年8月5日


1、人生命运必然是你一生作出选择的总结,懂得如何选择和承担后果是谱写自己命运的入门法。


2、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吗?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吗?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吗?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和这些东西远离,去作一种最经济的选择。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3、你现在的生活不能给予你这种深刻的幸福感,于是你不满。你消除不满的方式是占有和消费,是对世界进行的某种征服。这种征服的效果,是在欲望的伤口上洒糖,甜蜜但使得伤口更加恶化和扩大。每一种不满常常表现为某种渴求和欲望,它们需要被好好地和正确地理解。一如压力之下的暴饮暴食或者,发工资之后超常的购物热情,考试前拿着课本却一直一直看电视的越紧张越逃避的心理。不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欲望的人,就只能任凭这种欲望支配着自己。他们乐此不疲,他们甚至上瘾,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处境、自己真正的需求。


4、从这位作家身上我学习到:“足够”不是一

个条件,而是一种选择,只有眼睛看到“足够”的人才会感到满足,

才可能幸福快乐。


5、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至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过的书,过去听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6、从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我的努力最起码比别人多一倍,人家才会把我当正常人去对待。但是,永远人家都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 ——林峰


“亚仔,大其心,容天下难容之事;潜其心,关天下微妙之理;宽其心,听天下难听之言;定其心,应天下无常之变。” ——林父寄语


7、我觉得自己做回自己,总有喜欢你的人 。


8、遇到想结的人就结,没遇到就保持单身,既然是运气成分很大的事情,得失心不要太重,一个人到老也不是很恐怖的事。


9、、经典书未必是名人写的。时势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你现在完全领悟了巴菲特的思想,也不可能有他的成就,甚至下场会很惨,因为如今的势已不是以前的势了;巴菲特本人携带着他的思想进入市场,深刻地影响了市场,至今已经把市场变得不容许第二个巴菲特存在了。我的意思是,识人当趁早,那些年纪轻轻的人的思想,蕴含着以后未来的趋势,而盲目地追求古老、经典,永远只会被时代甩在后头--这不是说不读经典,读经典是为了要认识经典及否定它。(文:石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