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总结:心理学的四大公理

公理‖总结:心理学的四大公理_第1张图片

之前几天,陆陆续续听了刘嘉老师的《心理学基础30讲》,学习了心理学里的四大公理。

今天,特意回顾下这几个公理,因为它们是贯穿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分别阐述了心理与基因、与身体、与环境以及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特别重要。

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基因为我们的心理提供了初始参数

在这一讲里,学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自私的基因。

它的意思是说,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在为基因的传递和延续服务。人类不过是基因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让基因得到永生,从一代传到另外一代

虽然,随着人脑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基因已经不再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些人甚至开始对传宗接代说“不”了。

但是,在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上,已经被深深留下了基因的烙印。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时,不该忽略这个角度

正如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被背叛。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行。

第二、大脑为我们的心理提供了生理学的约束

这一讲的核心概念是“形神一体”。它指的是,不存在脱离大脑的心理,只存在由我们大脑产生的心理。心理的全部奥秘,都存在于大脑的上百亿神经元中。

古人说“形不乱则神不乱”,所谓的形,指的是我们的身体,而神指的是我们的精神,也就是说,只要身体好,那我们的精神也会好。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只要精神好,心情好,身体也会更好。

当心情不好时,我们可以从身体上调整自己。有时,强颜欢笑也会使你真的快乐起来。

同样的,身体不好时,比如感冒,我们也可以从情绪上入手

第三、心理具有扭曲现实的能力

这一讲里的核心概念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件物品后,你对这个物品的评估会比没有拥有它时要高。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不完美的世界,一个是我们自己构造出来的心理世界。

根据禀赋效应的说法,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合理化,在那个不怎么完美的外在世界上,构造出一个完美的心理世界的

正如刘嘉老师所说:在我们内心,这个心理世界是美还是丑,是天堂还是荒漠,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第四、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这一讲的关键词是“脑岛”。它是人的一个痛觉中枢,它管理着人的认知、情感等多种重要功能。当你被社会群体排除在外时,脑岛就会被激活

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任何一个个体总是以群体的身份出现。

我是中国人,我是汉族,我是学生……我们身份的每一个标签,都表明自己对不同群体的归属。

我们每个个体的简单行为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又反过来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个体。

所以说,不存在独立于群体和社会之外的个体,也不存在不受社会和群体影响的心理

只有把我们的行为放入到时代的潮流、社会的期许以及群体的规范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

总结一下

心理学的四大公理分别是:

①基因:基因为我们的心理提供了初始参数;

②身体:大脑为我们的心理提供了生理学的约束;

③环境:心理可以扭曲现实;

④社会: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这四大公理和之前所学的三大思维模式构成了心理学的基础框架。只有掌握了这个框架,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里面的血肉,从而为自己所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理‖总结:心理学的四大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