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孩子心底的那首歌

   

图片发自App


    毛阿敏的《同一首歌》中唱到,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这种渴望凝结成了一首旋律,让我们这群一起学习成长的父母们载歌载舞,每个生命都在跳着精彩的舞蹈,心底有同样的渴望、欢乐和悲伤,构成了一样的旋律。因为心底里面有共同的旋律,让我们彼此能够听见对方,相互理解。

      尼采说,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那群跳舞的人疯了。

    我们参加家庭教育学习,经常会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花那么的钱听三天的课,真是疯了。其实他们也没有恶意,只是没有听见我们心底的那首歌而已。

      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们不理解的时候,也可以认为孩子是在跳舞蹈,如果我们看不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听到孩子心底的音乐。

    杨老师去豆豆家家访,妈妈说,豆豆最近变化太大了,跟变了一个人一样。豆豆说要看书,要减肥,准备返回学校,妈妈呈现出了一种很美的旋律,让人非常的舒服、惬意。可是突然话锋一转,幽幽地说,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行动呢?前边的旋律很美好,后边的旋律给人燥的感觉。孩子已经做出改变的意愿了,并且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妈妈为什么还会有焦虑在呢?这种焦虑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呢?

    博瑞智的老师登台的时候,都会放一种铿锵有力的音乐,老师们也会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舞台,如果这时候机器突然故障,音乐停止了,甚至变成一种哀乐,老师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偃旗息鼓,如果还雄赳赳地登台,会显得非常的滑稽。

    当孩子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心底里会有一种明快的节拍,我们鼓励孩子,给孩子打拍子,这是正常的反应,孩子会一步步鼓起勇气走出去。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心底的那种节拍,我们仍然焦虑、忧愁,传递给孩子的感觉就如同让孩子听哀乐一样,孩子是没有力量的。

    传媒学有个概念——高语境传播,中国人沟通交流的方式是高语境传播。通俗的讲,就是听话听音,有时单凭字面意思,可能不知道对方准确的意思。我们要通过对语境的高敏感度,判断出对方真实的意思。例如,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男生跟女生说:“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夜不能寐”,男孩看到女孩面带羞涩,又大胆的说:“那个女孩就是你,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女孩羞涩的说:“你猜”。简单的两个字“你猜”,就让男孩心花怒放,因为他读懂了女孩的意思,这就是高语境传播。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我们是高语境的传播群体,我们不能单纯盯着孩子的行为,单听孩子表面上的话语,我们要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听见他心底的旋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一个到处疯跑乱窜的孩子突然安静下来,说明孩子的内心开始平静下来了,内心的音乐从重金属的聒噪声变成了舒缓的轻音乐,这预示着他要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我们要想读懂孩子,就得听见孩子心底的那首歌,想让孩子打开心门,跟我们畅所欲言,诉说自己的欢乐、悲伤和痛苦,我们需要跟孩子处在同一个旋律里。

      哲学家告诉我们,听不懂音乐,感受不到别人的旋律,一生都没意思,白活了。

      如果家人之间沟通有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到彼此心底的那首歌,家庭成员之间,带着真诚,去尝试着,听见对方心底的旋律,那些共同的旋律,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互通的立交桥,能够更快的调整关系,支持到孩子。

    请记住,每一个没有音乐,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见孩子心底的那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