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教好儿子的父亲不是好皇帝

       要说史上最坑爹的儿子,不是李刚,也不是李天一,而是大唐“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李世民。

       为什么这么说呢?翻开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唐高祖李渊都被定位为一位非常平庸无能的开国之君。正史对李渊的记载,是一个爱好酒色,昏溃无能,既无创业的志向,也无创业的才干的人。从太原起兵至建立唐朝,平定全国,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的谋略和征战。但历史上的唐高祖真的就是一个无能昏庸之辈吗?

        翻开中国历史,通过起兵造反或武力取得天下的不乏其人。刘邦用7年时间坐上皇位,刘秀用3年时间称帝,朱元璋用16年时间打下天下,而李渊从起兵到登帝位只用了1年时间,且他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实力都不是最强的。仅从登帝如此顺利这一点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李渊这家伙难道仅仅是运气好?要知道隋末的起义队伍中各个都是大有来头的。

        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上以李渊的政治眼光、战争谋略和用人之术,在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中恐怕是最被贬低的一位。

出身显贵,背景强大,家族资源丰富

        说李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点也不夸张,其血统之高贵,背景之强大让人惊叹。先看他的父亲这边,曾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在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再看李渊的母亲这边更是不得了。李渊母亲独孤氏,是北周柱国独孤信的四女儿,看到独孤信这三个字,相信你已经知道了,李渊的几个姨母和姨夫都不是一般人。尤其他的姨母独孤伽罗是隋文帝的皇后。七岁时李渊继承父亲唐国公爵位,又因母亲身体的关系,被送到姨母独孤皇后身边,从小在皇宫长大。

        再说李渊的原配夫人窦氏,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窦氏也是一位传奇女子,虽然只活了45岁就死了,可是给李渊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各个不凡。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就用说了,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李玄霸、李元吉和一个女儿平阳公主。而这些儿女婚嫁编织的家族网络,在日后起义中也成为李渊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两个儿子就不用说了,女婿柴绍在起兵的时候就是重要人物,连他女儿平阳公主也自己拉起一支队伍,人称“娘子军”。另外还有前期加盟的窦璡,是李渊妻子窦氏的堂兄弟,河池的萧瑀其妻也是出自独孤氏家族,另外还有响应李渊起义的宗亲堂弟李神通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家族资源,最终都成为他起义的重要力量。

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按《旧唐书》和《新唐书》所记载,李渊是受到儿子李世民的唆使才起兵反隋的。但是实际上一直有学者质疑其真实性。其实简单进行一下逻辑推理,就能发现这种说法确实有抹黑之嫌。

        晋阳起事的时候,李世民年仅十八,无论从年资、阅历或者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来说, 都够不上“首谋”人物。但如果以李渊的资历和经验来看,就相当有说服力了。

        隋炀帝统治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重,大业七年开始,各地农民大起义不断,揭开了隋末乱世序幕。这时已经年近半百的李渊,看到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的状况,开始产生了叛隋的想法。大业九年,大贵族杨素的儿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公开起兵,引发许多人奔赴,其中甚至不乏很多王公贵族子弟,有人也劝过李渊,但老练的李渊善察时变,不但没有贸然行动,反而因告密有功,被隋炀帝杨广任命为弘化郡留守。后来的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杨玄感叛变迅速被扑灭,而杨玄感不仅自杀,恼羞成怒的隋炀帝还将他分尸后暴尸三天,最后还一把火烧了,杨玄感的几个弟弟杨玄奖、杨万硕、杨民行也都被杀。

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老谋深算的李渊不仅审时度势,还深深了解帝王心理,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这个表弟。隋炀帝性猜忌而暴戾,为了迷惑隋炀帝,李渊假装糊涂,纵酒成性,让杨广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当隋炀帝因民间传诵歌谣《桃李章》猜忌李姓大臣的时候,以老实人面目示人的李渊终得免祸。而不幸的大将军李金才,则一门三十余口被杀。一年后的大业十二年,李渊再次受到重用,成为右晓卫大将军, 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当然,这看似重用的举动,背后也隐藏着隋炀帝的小算盘。隋炀帝仍然放心不下自己这个看似老实无能的表哥,但朝廷确实已经没有多少能干并且值得他信任的大臣。隋炀帝只能派李渊守太原,一方面利用他镇压农民军,抵御不断壮大而骚扰北部的突厥,一方面将李渊放逐到远离权利中心的太原,防止他走杨玄感兵变的老路。

        然而接到这道任命的李渊,心里却不由窃喜,他暗暗告诉自己,起兵的时机到了。

        这时的局势,已经不是杨玄感兵变时的情况了。各地农民起义军逐渐由分散趋向联合。一方面东都和江都附近不断的的起义,吸引和牵制隋帝国的大部分军队,晋阳到关中, 恰恰成为隋朝军事势力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太原是军事重镇, 兵源充足, 而且晌粮丰沛,正好作为起兵的根据地。李渊预感到隋王朝的彻底垮台为期不远,因此,他抵太原后很快就暗暗着手部署起兵具体事宜。他命李建成“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县)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随后招李建成、李元吉及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为起兵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大业十三年春夏, 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各方面的起义军已经分割了天下。杜伏威占据历阳,自称总管,是江淮一带的主要起义军;窦建德在乐寿称长乐王,控制河北一带;李密攻下兴洛仓,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直逼东都洛阳;其他还有梁师都、刘武周、薛举在陕西、甘肃,和山西北部地区割据为一方。李渊看准时机,果断干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在晋阳公开起兵。

        由于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时机的精确把握,李渊的称帝之路堪称历史上最短、最顺利的。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渡黄河,迅速向西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当年底便攻入长安。第二年,表弟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随后隋恭帝禅位于李渊,短短一年的时间,李渊就登上帝位,国号唐,定都长安。

打江山容易选接班人难

        然而,命运既垂青于他,又与他开了天大的玩笑。随着唐王朝统一天下,局势渐渐平定下来,接班人的选择也提上了日程。大儿子李建成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人选,但是二儿子李世民军功越来越大,威望与日俱增,秦王府的幕僚们自然也蠢蠢欲动,很快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开始不可调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这一切不可能没有觉察。但当国事和家事混合在一起时,任何一个杀伐决断的人都难免会犹豫不决。作为帝王,李渊笃信嫡长子继承制,无意打破这种传统;而作为父亲,李渊又心疼军功卓著的二儿子,为了弥补对他的亏欠,只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公元621年,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随后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李世民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也正是这个政治军事集团,最终成为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利剑,让晚年的李渊目睹自己的儿子骨肉相残,自己也被迫退位。

        当一个好皇帝容易,当一个好父亲也容易,可是当两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似乎事情就开始变得无比复杂。帝王与权力,江山与亲情,皇位与手足……不单单是犹豫不决的李渊,自认文韬武略的李世民,一样也拦不住儿子们之间的手足相残。在玄武门之变的人伦惨剧中,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事,那就是它开启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段历史——贞观盛世,而李渊作为王朝的开创者,也终将被载入历史。 �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教好儿子的父亲不是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