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重评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_第1张图片

这个世界节奏太快,我们没有时间去和自己好好聊聊,我们日复一日过着无聊的生活,我们想呐喊,但是又彷徨,在我们彷徨的时候,时间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了。


作者简介: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看见书名,你可能跟我刚看见这本书一样,以为是修摩托车的。但并不是。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而是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求索;摩托车当然也不是摩托车,而是代表着某种客观的外部存在。波西格把禅和摩托车聚集在一起,也代表着,人如何将主观与客观辩证的统一起来,达到内心的平静,达到存在状态的和谐。


人类从发源开始,经历了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现在的科技时代(后工业时代)。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来讲,还保持着某种信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科技的进步、价值观的转变像一头不受控制的野兽在追赶着我们,我们想理解这样的野兽,找到瓦尔登湖式的平静,确实是件难事。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肃哲学,这也是它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严肃的知识是痛苦的,是走不了捷径的。书籍没有好坏之分,在于看的人有什么收获与感受。


重评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_第2张图片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群体,一种是没活明白的人,处于生活的迷雾中,别人工作就工作,别人放松就放松,一切都是那么有准则,在合适的时间段做自以为合适的事情;一种是活的半明白的人,利用现有人类社会的运营法则来为自己谋利,这种是生活的高级玩法。还有一种是活明白的人,云淡风轻,人来人往,大隐隐于市。对于这一类人,他们的特点是特别想要研究清楚这个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律,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感性主义,都是这一类人研究世界的方法。在学术史上,关于研究方法还引起过论战,那就是经典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争,在此不再详述。


人类与动物区别的特点在于具有同理心,同时人类又是矛盾的,在享受科技或者新兴事物的同时,又会觉得被绑架、被困扰。在面对这种情形时,波西格认为一定存在某种状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解脱。这种状态结余理性与感性之间,类似于那种感性之上,理性未满的状态。并且把这种状态命名为“Quality”。不得不说,当人的思想达到某种状态时,理解的人是非常少的,就像世界上极少的人理解爱因斯坦一样。


最近在看的另一本《哲学的慰藉》,是直接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面临的困惑。很多书籍都是殊途同归,越深奥的道理,越是简单。大道至简,这四个字是值得琢磨的。真理的确是没有国界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核心要义是讲得通的。只不过难度在于谁也不知道真理是什么样子,“真理”这个词只是我们人类社会发明的一个词语罢了。


前两天,还因为看到韩寒的文字感到百味杂陈,但是仔细想一下,韩寒不也是找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妥协的状态了吗?只能说,那个我们记忆中的韩寒已经不在了,现在他的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


我个人有一种理想的状态,就是在50岁之前,用出世的态度入世;在50岁之后,用入世的行为出世。知识的作用,真理的追寻,并不是让我们去避世的,入世反而是一种更好的修炼。我们现代的很多人都活的很痛苦,因为没有想明白,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些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到头来却发现并没有那么重要。还有一句话要讲的是,很普遍的道理,大家都听过,但是少有人去仔细品味这些道理,去结合自身做指导。


当看书看的越多,或者思考的越多时,我时常会有种强烈的感受,近几年感受越发明显。就是变得更沉默,惜字如金。当不想说话时,我不会跟作者一样,去平静地修理摩托车,去尝试一下木匠也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评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