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围城》,对方鸿渐有一种偏爱,虽然明知道他身上有很多缺点,但依旧还是把他当成男神一样供在心里。
如今再读,却心生厌恶,甚至还有点恨,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恨,恨他不争气,觉得他就是一个败家子!
这种感受,是像我这样一个磕磕跘跘地,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已不再年轻的母亲,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后,真切而又痛心的感受
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刚看个开头,我就气得合上了书页,在心底恨恨地骂了一声:“不争气的东西!”
起身走到窗前,看单位大院里穿梭不停的,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英俊潇洒的,也有相貌平平的;有富商之子,也有贫民区的穷小子;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也有的只是专科生。
但是,他们谁都没有懈怠,没有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选择享受。
而其时的方鸿渐也是二十七岁的人了,也煞有其事的出过洋,留过学,而且去的都是先进的欧洲大国。
四年宝贵的时间,对人生何其重要?二十三至二十七岁,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啊!朝气蓬勃,有强健的体魄和使不完的劲儿,更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原本应该好好地学习,不说不辜负父亲和岳父对自己殷切的期望,也不说不辜负自己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艰难,更不说耗费了周家的一笔巨资。
就单从自己肩上的责任来说,作为家中的长子,方鸿渐完全应该发奋图强,在求学的岁月,学得真本事归来,成家立业,光耀门庭。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抢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
在国外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到第四年时,看银行的钱所剩无几,才想起要回国的事,才为连一张文凭也没混到而犯愁。父亲处,无法交代,丈人那里更是无颜面见。懊恼之极,即便想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了。
假证?购买一张假文凭!但凡不学无术的人,旁门左道的心思比谁都灵光。好端端的,留洋成本里又多出四十美金买假文凭的费用。
怀揣这么可耻的一张纸,居然还心安理得地回法国玩了几星期,然后买二等舱票回国……
马赛上船以后,发现二等舱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寂寞无聊得很……
法国邮船上的艳遇是荒唐的,是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男子不应该沾边的事!明知那个鲍小姐有未婚夫,明知船泊岸后,和谁都是一拍两散。可仅仅是因为寂寞无聊,就半推半就,放纵自己,不知廉耻,不怕同船人笑话,不怕侍佣敲竹杠,反正咱兜里还有“点金银行”的钱。
二十分钟后,阿刘带了衣包在餐室里等法国总管来查过好上岸,舱洞口瞥见方鸿渐在苏小姐后面,手傍着她的腰走下扶梯,不禁又诧异,又佩服,又瞧不起,无法表示这种复杂的情绪,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沫。
当被“可爱诱人”的鲍小姐甩掉后,仅在分秒之间又傍着另外一个女子的腰,这样的男人连社会最底层的男侍都不耻,都觉得恶心。
然而,作者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也是偏爱有加的。纵观全书,钱老没有舍得给方鸿渐一丁点儿的贬义词,以至于“许多作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摘自杨绛先生《钱钟书写围城》)。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不经意的读者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二为一……”(摘自杨绛先生《钱钟书写围城》)。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同情方鸿渐的读者有很多。撇开海外留学和邮船上的那段,我们来看因遭苏文纨报复而和唐晓芙夭折的爱情;因寄周家檐下非长久之计而奋然离开;因还有些抱负和拼搏精神,他选择了去偏远的三闾大学任教,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可谓险象环生……这样的方鸿渐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因为,一个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对真正倾心的姑娘是真诚的;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孩子在苦难面前那坚定的身姿是感人的。所以,我几乎忘了他的过去,更坚信他已发奋,已自律,已摒弃了自身那玩世不恭的恶习。
清曾国藩家书中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奢、逸、骄”。方鸿渐三十岁以前一事无成至少是中了这其中的两个字:“奢、逸”。古人云:“俭:德之共矣;侈,恶之大也。”圣人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之道。因为,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逸”字。这是刻在历史长河里的真理和教训,后人有以身试验的皆输得心服口服。
方鸿渐输过一回,该到痛改前非的时候了。但现实生活并没有因为一个青年要洗心革面而热情欢迎他,反而展示给他一副狰狞的面容——肮脏复杂的国立三闾大学,老奸巨猾、口蜜腹剑、勾心斗角的同事,加上自身没有过硬的文凭和学识,以及好友赵辛楣犯错的连累——他的教授梦渐渐地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稀里糊涂、不明就里地和孙柔嘉成了亲,说起来也不是坏事。虽然孙小姐不像唐晓芙那样年轻动人,没有苏小姐那样显赫的家境。但孙小姐是接地气的,她仿佛就是上天恩赐给方鸿渐这个男人最好的媳妇。
她精明能干,不娇气,不贪图享乐,不靠男人养着,自己愿意打一份工,而且脚踏实地,还善于保护自己,纵然在派别斗争激烈的三闾大学,她也是八面玲珑、游刃有余而没有树敌。临离职前,还被加薪,(不管这加薪是出于校长高松年的何种居心)。
然而,只有和一个人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后,你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况且,每个人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颓废、慵懒、牢骚满腹、得过且过等等负面情绪,在离开三闾大学没多久,就变本加厉地从方先生好看的皮囊里“哗啦啦”地全倒了出来……
伴之而来的是夫妻间愈演愈烈的争吵。迂腐的方父,不省事的方母和妯娌;西式新潮又尖酸刻薄的柔嘉姑妈;忠心侍主又偏心的女佣李妈……
这些人不知趣的介入,导致方鸿渐变得更难有所作为!
但最终,还是他个人的问题。他像一个足球场上不按规则踢球的运动员,总是“越位”——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该奋斗的时候无法奋斗,该好好过日子的时候不懂怎样好好过日子!
而且,他还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苏小姐可以忽略不计,那周家,只为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姻亲,对这个女婿始终不薄,而他,除了厌恶,除了表面的应付(后来索性连表面的应付也省了),没有一次真诚地感谢过。
关于对周家人的刻画,钱钟书先生显然是偏向于方鸿渐的,书中没有对方鸿渐行为的指责,反而显得周家人狭隘、小气。以至于读者都对周家人没什么好印象。
而我,对方鸿渐再也没有好印象了。
眼下已是年关,在外闯荡的游子们,他乡求学的莘莘学子们,不久又要回家过年了。不管他们是衣锦还乡,还是学有所获,但愿他们带回来的都是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临阵磨枪、信口雌黄、大放厥词——面对家乡的尊长和学弟学妹大谈西方的鸦片和梅毒……
“败家子,隐形的败家子!”我又一次想到了败家子这个词。虽然方鸿渐败家子的行为不是十分明显,但是,他具备了败家子的很多特征。
他就是一个十足的隐形的败家子!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