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散记

龙门石窟散记_第1张图片

平林漠漠,烟云如织,幕霭沉沉,山雨欲来。“五一”假期的第二日,我们计划旅游的最后一站,便是闻名遐迩的洛阳龙门石窟。下午驱车前往目的地,老远就见雄伟壮丽、横亘绵延的龙门山、香山,在阴霾笼罩下,更显得神奇和神圣。而位于两座山之间的伊河,则像一条雄壮威猛的苍龙,钻下跃下,银粼翻滚,涓涓细浪汹涌向前。令人唏嘘感叹:逝者如斯夫!

     我们来到龙门山脚下,伊河就近在眼前,龙门桥的雄姿倒映水中,以逼人的气势矗立于游人面前。桥头锩刻着陈毅同志的题字“龙门”,另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龙门石窟”,构成又一道遒劲的人文景观。过了龙门,我们感到自己则像是一条条跃过“龙门”的鲤鱼,要化作天龙腾空而去。

       洛阳是六朝古都,位居本地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齐名,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东方人广泛接受之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清朝历代帝王均崇尚佛教,大兴木土,在龙门山坚硬的岩壁上,雕凿了数以千计的大小石窟、佛龛。不仅成了佛教在我邦盛兴一时的印证,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到风格,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当日前来旅游的人特别多,带着各地口音,也有操着外语、碧睛金发、牛高马大的西洋人,以及黄种的、欺世忘祖的大和民族人。也只有像这种举世闻名的胜地,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创造思维和智慧也永远是超乎万物的。试观这座由沉积岩构成的高山,由于人为的作用,被开凿得千疮百孔,大的犹如一间宽敞的礼堂,小的仅能容下一个人屈蹲于其内,大洞套小洞,洞里又陈列着神佛的雕像。听导游讲,龙门石窟现存窟龛有2345个,雕像10万余尊。如果对每个雕像都细致加以研究,即使研究数年,也未必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和精髓。龙门石窟真不亏是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

          我们在古阳洞边贮足停留,洞中内容距人较远,又有铁栏护卫,但乍看一眼,便觉得里面藏匿的满是丰富多彩的故事。洞中每一个角落,都有经人工精雕细凿过的痕迹。中央有一尊屈膝盘足,冥然抚坐,双手交叠置于小腹的大佛雕像。天长日久,经过自然物的浸蚀,大佛面容已模糊,无法揣度它的表情,但它身上的流线尚历历在目,匀称细致。东方的雕塑艺术,大都注重线刻,讲究线条的优美飘逸,这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色。主佛的周围又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神佛做赔衬,这些佛像形态各异,变化多端。这庄严的组合,似在演说一部传教说理的警世通言。右边石壁上,还有一尊大石碑,上面刻有汉字及花纹。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传统艺术的保留,不仅包括雕塑,还有书法,篆刻艺术。虽然他们当时的目的并不在于创造艺术,而是带着神圣和虔诚的心情去默默完成这一项大型的、不朽的创造性劳动。

      倘若说古阳洞是数则丰富的故事组成的载体,那么宾阳洞又别具一种规模和神韵。初观该洞外部景观,似乎是一座雍容典雅的古式建筑。该处统共包括三个大洞。又有好多小型的洞窟,有的内部陈列的石窟造像可以见到,有的太高而无法看清楚,显露和隐藏的交相映衬,有其独到的奇异神采。我仰视宾阳洞内景,因光线昏暗。所见无非是幽暗昏惑中隐约几尊雕像而已,古人敬畏鬼神,往往制造许多神秘的气氛以烘托一种神威不可侵犯的气势。神明永远保佑信奉他的善男信女,使其免遭邪魔的侵扰。在宾阳洞甬道南壁。我又发现一系列浅浮雕,所雕琢的神像神采飞扬,襟带飘动,似乎要飞起来一般;手里又举着武器,似在跳舞,又似格斗,仿佛演绎着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故事。这个石窟群中的所有佛像中,最有魅力也最具艺术价值的还属那宾阳洞主的像,那是一座最高大的坐像,造型严谨,形象肃穆庄重,装饰华丽,头顶笼罩金环,神情十分安祥,二目炯炯有神,右手掌掌面向前,左手伸出食指指地面,一种法力无边的神气,俨然一幅讲经说教的姿态。这样的大雕塑制成于北魏时期,并无现代化机器和机械扶助,全靠人力去完成,非一人之功,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东方艺术的缔造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那些能工巧匠们,无宗派之争,无名利之累,忠诚和厚道溶于其作品之中。后人在引以为荣的同时,又不能不为自己的浮躁和浮浅而汗颜。而今我们瞻望这巨大的艺术创造时,是否能在心中重新酝酿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力?

       我们又参观了北魏孝昌年间开凿的“莲花洞”,因窟顶开了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里面同样陈列着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许多形式多样、构图精美的龛额。“潜溪寺”是唐高宗年间营造的一大石窟,里面有“西方三圣”——本尊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阿弥陀佛著博带袈裟,挺胸盘膝,正襟危坐于须弥座上。其它仙佛大致都双目俯视,衣纹线条流畅。“万佛洞”为诸子营造的功德窟,据介绍,窟内南北壁上共刻了15000余尊小佛像,因而称“万佛洞”。主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八角莲花须座上,面相丰满圆润,静娴安祥,须弥座束腰部四托重力士,雄健奋力。后壁主尊两侧雕刻了好多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供养菩萨,姿态不同,神情各异。南壁万佛下层,雕刻了两名翩翩舞伎和十名乐伎。洞外南壁龛内一尊观音菩萨像,左手提净瓶,右手举尘尾,表情含蓄庄重,造型优美,动态自然生动。

     在龙门石窟众多的雕塑群中,被公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奉先寺”雕塑群了。 

      “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佛龛。据文字介绍,完成于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大佛龛南北35米,东西30米,置9米宽三道台阶,规模之大,居整个龙门石窟之首位,主佛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位居佛龛中央。脸形丰腴,秀目传神,仪表堂皇。弟子迦叶持重,阿难虔诚。两侧二尊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威猛。这组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像唐朝这种封建制鼎盛时期,方才有这种庞大、精湛的雕刻力作。

       我们又依次浏览了看经洞,药王洞,摩崖三佛,六狮洞及大大小小,没有名字的各处盛景。互不雷同,都大有可观之处。我们又游览了龙门山对面的香山,相传为“香山居士”白居易耕读、安息之所。香山上亦有不少洞窟、石雕。但因年代久远,加上人为破坏,多已漫失、模糊。然而,我们有幸能够亲自进入这举世闻名的宝库,来采觅丽珠,也不虚此行,此次所见所闻必能化作一笔精神财富,永存心间。

龙门石窟散记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龙门石窟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