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

1.最近腾讯新闻搞了个视频节目,叫做《@所有人》,之前在《演员的诞生》里刷爆好评的小陶虹在片子里分享了自己带孩子的感触,她说:「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要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孩子哭的时候不能马上抱……

我就站在门外,偷偷从门缝里看,我看到她站在那儿哭,我突然觉得,那本书不是我想学的,(因为)那个不是我本然的对那个事情的态度。」

主持人问她,有一种理论说了,孩子是拿哭在要挟大人。

小陶虹说:「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在她需要我安慰的时候,我没有出现……

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安全感。我觉得人生后面的挫折多的是,她可以慢慢长大了再去学。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就应该是安慰,就应该是最好的。」

2.回避软弱,压制痛苦,都是需要心理能量的。回避压制得越多,能量消耗得越多,人反而更容易失去力量感——硬邦邦的一层壳,稍微一敲就会碎。

真正独立的人,一定能够直视自己内心依赖的一面,真正勇敢的人,也肯定拥抱过那个软弱的自己。

一个人能真正的做到这些,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在年幼的时候,被最重要的人这样对待过。

3.自我有力量的孩子,会孤独的面对自己的痛苦。自我没有力量的孩子,会把这份痛苦包裹起来,像父母否定自己一样,去压抑和排斥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部分。

4.我会一直做这个人,直到他的内心慢慢的有力量,能够去安抚自己

如果学习育儿理念和知识的最终结果,是要完全压制母亲的本能,那不学也罢。

如果哪个育儿专家告诉你,要习惯于去对抗自己心底的声音,才是对孩子负责。请不要相信他。因为他们教你丢掉的,是一个妈妈,能给予孩子最珍贵的东西。

5.现在想起来,十年寒窗最感激父母老师的一点,便是“系统、有意的训练;严格要求与丰富夸奖相结合,助力一根长板更长,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弥补短板”。

6.对生活的无奈有多深,咆哮之声就有多大!

7.直到我为人母之后才明白,一个女人,长久没有感情的滋养,丈夫用不回家来逃避一切责任,留她一人面对家务和来自两个孩子的压力。她对伴侣的失望,对生活的无奈,只能通过抱怨来消耗。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