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强奸这回事
到底有多可怕
看到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
7月13日,广东深圳,一女子发帖称水杯遭熟人下药。
谁能想到,在光天化日下,男子竟如此猖狂?
幸好店员注意到此举动,店内监控也拍到作案全过程。
店员马上以帮忙续杯为由将水杯收走,作为证据保留。
随后,女子被店员私下告知,同时在其掩护下离开后报警。
可笑的是,当诡计败露后,男子称下药只是“出于猎奇心态,看看有什么效果”。
人渣,你怎么不自己试试呢??
这件事有一关键词在脑海挥之不去:
熟人下药。
天知道如果店员没及时阻止,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细思极恐啊......
以往我们提起强奸,只会联想到“变态连环强奸犯伺机寻找有共同特征女生”,又或是“极度性饥渴者在月黑风高夜偶遇美女临起色心”。
但实际上,给你看两组骇人数据:
占!比!居!然!有!这!么!高!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花2-3分钟时间读读,也可以转告给身边人加以防范。
因为,谁都无法预料犯人何时在你身边。
长期被忽略的熟人作案
是现实版【隐秘的角落】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陌生人给的饮料不能喝。
谁能想到,现在熟人给的饮料也不能随便喝了。
很多人面对熟人的时候,往往不会有戒备心。
但在熟人身份的掩护下做坏事,比我们想象中要容易得多。
去年在上海就有一个男生,趁心仪女生专注打游戏时,迅速在饮料中下药。
女生没过多久就神志不清,被男生扶到酒店,实施犯罪。
明目张胆地在眼前下手,这个女生却丝毫没发现。
真的太太太惊悚了!
知乎上一些女性的求助更让人后背发凉:
一位女生拒绝了“关系不错”、经常在一起玩的同事的表白,结果被强奸……
还有大学生被熟人强奸之后,
不但不敢报警,还要担心事后被报复……
是这些女孩们心太大吗?
其实不是。
有心理学家就分析过:熟人更容易让我们否定内心的警告信号。
我们会误以为熟悉的就是安全的。
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的侵犯都发生在受害者熟悉的地点,比如受害者的宿舍或家中。
对于这些,女孩们防不胜防。
这次事件揭开了这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身边也有大灰狼”,一定要始终保持戒备心。
那个看起来正派、优秀的熟人,分分钟就可能变成侵害你的凶手。
看到一句很扎心的话:
熟人犯罪最瘆人的地方在于——犯罪成本之低和报警成本之高。
除此之外,受害者还随时面临二次伤害。
在性侵案件中
为何总有人责备受害者?
第一种伤害来自公众舆论——被模糊的舆论焦点。
我们本应关注人渣该受怎样的惩罚,但在热搜词条引导下,却变成了“只关注受害者的态度”。
“遭熟人下药女顾客拒绝接受道歉”标题
这样做的后果是,容易培养出责备受害人的思维。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施害者消失”了。
曾经有个演讲,主讲人用句子的变化,演示了思考过程。
他写下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
1.约翰打了玛丽;
2.玛丽被约翰打了;(注意力从“约翰”变成了“玛丽”)
3.玛丽被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玛丽身上,约翰消失了)
4.玛丽是个被虐待的女人。(玛丽有个很明确的身份)
第1句和第4句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但大家的注意力全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却在公众视野消失了。
于是第二个伤害出现了——开始对受害者挑刺,为施害者开脱。
比如有人觉得爆照片的行为不当,本来这个建议是好的,但到后面开始变味了......
“男性本身受到动物本能的诱惑会更大一些,他仅是其中之一。”
“不是他比别人更容易犯罪”
给大家翻译一下:赵同学是出于本能犯罪,这件事换其他人也一样。
打着正义的旗号
硬凹逻辑给渣男洗白▼
所以,建议大家:
最后,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知道“熟人作案”,别让赵南溪们跑了!
真的有迷奸药吗?是什么样子?
如何避免被下药?
后台回复:避免下药,
记住这几点,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