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踏步向月而行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踏步向月而行_第1张图片

关于郁达夫,更多被人所熟知的是小学课本里他的那篇《故都的秋》,我今天想说说有关他的一本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来说说他本人吧,他是“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在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

在看过很多文学作品之后,大概就多了几分自己的思考,一些文学作品其实大多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拿郁达夫来说,他就是把小说当作作家的自叙传,里面的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当然,这也与时代背景有关,这篇短篇小说表达的便是“五四”时期青年人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

书中主要讲了底层知识分子“我”和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真挚的友谊。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上海的平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我”是留洋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患有抑郁症,生活比较窘迫,成了生活的“零余者”,平时靠写稿赚来的小钱来维持生计。

女主人公陈二妹也是身世可怜之人,无亲无友,心境寂寞,同住在阁楼,她是烟厂的一名女工,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同时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她曾向“我”诉说老板的刻薄和产品的低劣,建议“我”不要买她们厂的东西。

在书里我们不难看出那时的产业工人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带有朦胧的反抗资本家的阶级意识。

按理说,在一个受阶级压迫的环境下,陈二妹的性格会不太好打交道,但陈二妹对“我”却很友善,总是表现出她善良、真挚、热情的一面,很大程度上也净化了“我”的感情。

在分析了“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之后,就会对他们的关系有了理解,首先他们同住平民窟,由刚开始的相识,到后来的猜疑,最后相互了解相互同情,作者所表达的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共命运的主旨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作者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虽然男女主人公都因经济拮据而住在平民窟中,但他们的身份却大有不同,趣味不同,生活方式也是截然不同。

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同情,大概是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叹吧。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其实也很容易因为和对方有相同的处境而更容易产生同理心,心理距离也会相比其他人更近一点,这种共情心理会跨越种族、跨越性别、跨越不同的信仰而得到传递,这也是人内心的共性所向。

在书里作者比较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比如他们住房的矮小、狭窄、暗淡,以及在描写电车机器手(司机)粗鲁的怒骂、估衣铺里店员的嘲弄,以及洋楼里的灯红酒绿……

简略地勾勒出了上海这个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也以此反衬了女主人公热情的可贵。

在作品的尾部,故事进入高潮,当陈二妹发现自己误会了“我”而坦诚地道歉时,作者又适时地描写了一段“我”的内心活动,也将人物情感与理性的冲撞以及人物灵魂净化的心理历程,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这样一来,不仅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

化解误会,是一段关系破冰的开始,他们虽然是时代背景下的缩影,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良好品格依旧在熠熠生辉。

在“我”与她解除误会,她高兴地接受了“我”的水果后, “我”走出房门,看着春风沉醉的晚上,突然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点出小说标题,也暗示希望的到来,毕竟春这个字眼本身就是带着希望啊。

再看近年来,人心的冷漠、社会道德的缺失屡次引起各界的关注。

单纯的友谊成了稀缺,互助友爱的氛围也淡漠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我们去思考……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踏步向月而行_第2张图片

唯愿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踏步向月而行,在如今飞速旋转的时代车轮下,依然能收获一段如他们般健康而又充满温情的关系,如此便是无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踏步向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