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她时代从未到来

读《第二性》之前就隐约了解作者西蒙娜·波伏娃和萨特惊世而奇特的关系,也知道书里多少可能寄托了该关系对其自身伤害的释放,但直到读完我才真正知道这本书如此强大!其所以流传全世界,全在于它的深刻、哲思和丰富。作家本人的情感经历也许诱因了成书,但绝未影响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剖析。

我一贯对哲学家的印象,一批聪明敏锐的人,同时也囿于书斋,自在小楼而自得于智力的游戏和思辩的乐趣。这真是无知的偏见!哲学家们,他们有时也是热忱的社会活动家,他们调研、实践、推动社会变革,他们归纳、总结、传播思想,有时候也创新思想。

不用看波伏娃的生平,《第二性》里就有种种证据:起章即是作者对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二、三、四、五、六章,伦理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学,七章,历史追述及当时社会活动调研,九章,文学。论述所需要的种种材料,作者都经过仔细地分析,并推论出合乎逻辑的见解。经典的理性、厚重和丰富,就这样给读者以猝不及防的震撼。

如果不是对全部的内容都有兴趣,可以只挑读第一章和第七章。第一章釜底抽薪地阐述了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生理原因:一切被剥削和被压榨历史的起点,都在于基因差异。

这一点,读《人类简史》、《被劫持的私生活》或其他的人类进化/历史类著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书通常认为基因差异是重要的原因,但人类文化、心理发展的因缘际会也起到重大的催化作用。例证为,当今仍然存在母系社会群落,她们的女性并未沦为第二性。

第七章详述了现代社会女权运动的历史,给我的震动尤其大。通读这章,你会了解到,像工作、着装、男女平等之类种种今天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就在两三百年前,妇女们却为之付出艰辛的、流血的代价。

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即便读到那些为女性平权奋不顾身甚至牺牲的先驱女性,今天的人们也仍然觉得陌生——妇女运动无论经历怎样惊心动魄的波折,其历史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都大大地被忽略了。这一点,对比黑人解放运动中《I have a dream》和其作者的名传中外青史载册,会更好理解,也更觉心酸。

尤其是,尽管今天的文明已经进化到男女平等的观念基本深入人心的地步,我们也仍然不敢说实际确实能如此。有多少女人仍然必须面临生升两难的困境,有多少女人仍然陷入公众对其成功的恶意揣测,有多少人只向往嫁得好,认为女人必须生育有多自然,评判男女风流韵事的道德标准相差有多远……利用女性身份的傲骄和轻视女性的鄙薄,同样都是对女性的束缚。

只要这世界普遍还存在着不以人之为人的标准来平等判断男女的价值观,她时代,就远未到来。

作者曾提到,父母生了女儿,培养的目标绝不是使她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的情况,可能还更糟一些依我的浅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人无论生子还是女,其目标也都绝不是使之成为更完整更好的人,而是笼统地视为繁衍的工具、成功的象征、期望的寄托之类。甚至人们自己,也大多并没有意识到应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人格,而仅作为社会主流舆论价值观的实现工具,还并不自知。甚至,去用这一整套不加思考、未经甄别的价值观,绑架别人,还自翊正义。

在这里,人,是常常沦为种种附庸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人作为完整的、纯粹的人的时代,也从未到来。

这样的环境中,她时代,就更难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性》:她时代从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