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电影《黑天鹅》,继续被震撼。
故事简介是这样的:剧团要排《天鹅湖》,因为前领舞Beth离开,所以需要重新海选新领舞人选,并且需要领舞分别扮演白天鹅与黑天鹅。女主Nina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呵护下,技艺出众。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的表演总监并不满意。于是她一个人找导演去争取,导演趁机要亲吻她,却被她咬了一口。没想到的是,她最终被导演选中。这导致队友以为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前领舞Beth甚至当众发泄。而第二天Beth出车祸也让Nina自责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这种压力加上她自己的外伤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
导演启发她释放激情,酒会后带她到导演家里,直言让她回家后自慰。教她跳舞时挑逗她,并告诉她要让她反过来挑逗总监。
Lily本质上也帮助Nina很多。Lily带着Nina去酒吧,并让Nina喝下药的酒,刺激Nina。以致Nina出现幻觉,梦到和Lily暧昧。
Nina内心的潜意识一点一点被导演和Lily激活。
但内心Nina对Lily是排斥的,因为Lily的黑天鹅是跳的很真,远远超过Nina,这让Nina担心Lily想抢她的位置。所以,当正式上场时Nina换装时出现了错觉,错觉中她杀了Nina,自己带着这种恨意上台饰演了黑天鹅,并相当成功。实际上是她自己杀了自己,这意味着她的一次重生。
一、“乖”的本质是压抑
Nina从小得到最大的呵护和栽培,她美丽、单纯,学到了最好的芭蕾技术,但却不能入选黑天鹅。导演直言,如果只有白天鹅,Nina是不二人选。但是导演要的是两个角色一个人演,这就必须一个人同时呈现黑与白两面。
Nina行吗?导演也许更懂人性,特别当他强吻Nina被咬,让他确认Nina圣洁的躯壳里一定也有未被唤醒的“黑”,而他要做的就是唤醒和激发它。事实证明导演对了。
Nina圣洁的形象是她母亲多年来倾心打造的结果,但因为艺术上的需求,让她第一次面对自己的灵魂和肉身。内心不再单一的纯洁,不再一味的道歉,欲望、嫉妒、暴力、叛逆等都要真实的去面对和处理,再加上母亲一味的干预。她遭遇前所未有的痛和内心的折磨。
我看到的影评如是说:“乖”的本质是压抑,“恶”的本质是释放。
Nina以往的乖,不过是母亲教育下的产物,压抑了人性的本真,她所谓的圣洁也不过是一种假相,是母亲的自我欺骗。这种“乖”背后压抑的本性一旦释放,将会有巨大的能量。这让我想到多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平时的马加爵很老实,但一旦本性被释放,能量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很多暴力罪案的实施者,往往就是平时的乖宝宝。
影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Nina为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鹅的机会,在化妆间里杀掉了Lily(其实是幻觉,她杀掉的是自己)之后登台表演黑天鹅,一口气做了25个挥鞭转,这是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在这个片段里,Nina的本性得到彻底释放,“圣洁”的自己死了,“诱惑”的自己得以诞生,身体上还长出了黑色的羽毛,她在完成“黑天鹅”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
二、黑与白
善与恶,是人类对这个世界最简单的认知。事实上,世界上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也不会只有恶没有善,客观存在的东西没有什么褒贬之分。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我们的身体里同样也不会只有高尚没有卑微,只有良知没有邪恶。这种纠结是人类最鲜明的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灰”,因为成长的不同,我们呈现的灰度也各有不同;而在我们每个人生阶段,我们的灰度也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被强制只能呈现“白”,势必会导致“黑”聚在内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一定是脆弱的、危险的。Nina套上Lily送她黑色内衣,正是自我平衡的一种暗示。她数次抓伤自己的后背,撕破自己的手指皮,也暗示了灵魂里“黑”的涌动。
Nina最终发现,自己能够演黑天鹅,正是在化妆间里“杀掉”了自己,当她发现了这个秘密,她“白”的一面马上被唤醒,她带着流血的剧痛完成了整场表演。
这种决绝的背后也是自我平衡的起点,相信以后的Nina一定在这场演出之后,找到自己。
三.教育是个难题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Nina产生幻觉,将她母亲推出门外,门夹住了母亲试图开门的手。Nina的叛逆以及内心的释放,痛在母亲手,疼在Nina心。她的反抗中带着痛,带着愤怒 。
生儿容易养儿难。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本质是自私的,孩子小时候是他们的玩具,长大后又要成为他们完成自己的工具。很多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各种压制和管教。但很少去想,孩子属于孩子们自己。
教育孩子的本质实际上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但是这些不能成为真理全部强加到孩子身上,往往父母就拿这些作为对世界的认知,灌输给孩子。这样就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迷惑,甚至迷失自己。
做父母的不容易,既要给孩子呵护、教育 ,又不能过分强加自己的三观。
做父母要做的,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认知,做好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