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优秀教师,似乎难以绕过他们身上的光环。这是符合常理的认知。我们大概还确信优秀教师多比普通教师荣誉感强,并且能从中获得幸福感也较多一些。
其实,不管是不是有名气的优秀者,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者,我认为内心往往有幸福感的教师才算是真正的优秀教师。
(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行业飞花溅玉般的机遇,令教师们心怀希望。随即有很多教师凭借一些资源,与时俱进,步入优秀教师行列,获得层次不菲的名利,实现了个人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对教育事业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窗子打开了,必然好坏空气都能进来。教育改革开放,也把新的问题带给了教师群体乃至教育界。
首先,教师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焦虑和浮躁心态。从互联网到各级部门,线上线下,教育形象打造工程随处随时可见。诸如各类造师工程、各类评优树模,以及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优课大赛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似乎一夜之间,普通教师就可以成名成家。
一石激起千重浪。这样的名师效应不可小觑。焦虑就像生命力。每个教师都好像能看到实现梦想的机遇,被一种热情召唤着,怎能不积极追求?万一实现了呢?尤其一些年轻教师,更想展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教师群体变得不淡定起来。
可问题是,因为有的教师过分盲目地追求自我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最大负面影响就是在这最初时刻点燃了某些教师的功利之心,让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感。于是,他们逐渐淡忘了课堂上的价值,忽略了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态度,甚至丧失了教育的诚意和责任,最后导致自己对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幸福感。
如此,优秀就成了荣誉和名利堆砌的假山。在当下,我们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怪现象。优秀教师忙于攻略自己的形象工程,诸如培训、开会、讲课交流等,上级部门也在加快对他们的各种打造速度。学校的宣传栏里越来越多名师,可难得一见名师踏踏实实带出的班级和成绩。
能安静教书,扎实细致工作,带出好成绩、好班级的却是那些认真工作而名不见经传的老师。
这类群体教师没有那么多荣誉,也没有那么多出名的平台。可是他们踏实勤奋地上课,耐心认真地处理学生的繁琐碎事,接着地气平淡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在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眼里,他们就是一群有幸福感的真性情教师:“ “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教师能够安然教书,静心教育事业,自然就追求到了教育的真境界,回归自我,内心充盈,堪称四有好教师。
其次,教育管理与发展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教师们奋力追赶,却感到迷茫。
教育的产业化,商业化运作,渐渐地将某种功利合法化为高效教育的量化制度。
塑造名师速度与激情,学校直接干预,直接保送和走关系。这是因为名师效应对学校有招牌作用,能做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志。
还有最大牵动教师心的是职称问题,评上市里教学能手的就能无条件给与指标,不参与学校评比。所以,不少教师就努力靠个人资源取得市级教学能手等称号,解决了职称问题。试想,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顺利地拿到职称指标,谁能不拼关系争取呢?结果到后来矛盾多了,上级就又取消了省市级教学能手等的无条件带指标这个决定。
学校常态化方面,也到处拿职称晋级卡教师。开会一讲到学校的某项制度或者活动就是和职称挂钩,故意设置各种理由限制。教师们虽然气愤,但也只能顺从。为了评职称,才去带班主任,才去讲课,才去培训等等。似乎事业的发展就是一纸职称证书。
教师的发展严重受到职称的限制,反常现象频繁出现。评上高级职称的立刻就不再带班主任,甚至不愿带课,哪怕去当宿舍管理员都行。有次有个教师开玩笑说,我学校看大门的是高级职称,办公室干事也是高级职称,你看牛逼不?
都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该是从容不迫、坚实笃定持续向前发展。然而,面对这些现实,有多少教师能够抛却自己的功利,静下心来从教一生?
于是,教育的幸福感也不知不觉远离教师而去。
好教师,更离学校与社会远去!现在我们喊教育回归,当是先还给教师最基本的幸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