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小

有次坐飞机回昆,刚去买机场巴士票,售票小姑娘就忙不迭的向外招呼:“X师,这又有一个去北市区的!”

X师想来是他们的熟人,甚至是与公交公司有各种砍不断关系的人,这会儿开自己的轿车在机场拉拉客。

本来么,你用自己的车拉客,一车坐个3、4人,收费50或者60块,也算给我多一个选择。考虑到你能够上车即走,几乎可以送到家门口,甚至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并不在意他是不是非法运营,可是售票小姑娘不是先询问我的意见,告诉我有这样一个选项存在,而只是先忙着招呼自己的熟人过来揽客,多少给我一种感觉:又来了头猪,赶紧来宰。

身后是号称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华丽机场,面前是一种太过于中国小镇的熟人社会的理事方式。

于是面对这位X师,我明知故问:“你的车也是13块?”

很传统的熟人社会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大概生不出我们在今天能够称之为专业的东西。

*****

昨天有一个电话打过来,说要送我一个精美纪念币,让我到交三桥的新华大厦领取。

我说我没有兴趣。对方还是不死心,换回昆明话说:“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的话,周六周日来拿也行的。”

我觉得有点好笑了,问说:“我为什么一定要来拿这个东西呢?”

大概我的反问句式刺激到了对方,她突然就急了:“你不要也不用这样对我!!”随即挂了电话。

在中国的价值光谱里,电话销售算不上一份体面又轻松的工作,对方这种挫折感我倒是很理解。只是你打电话到我手机上讲一件我完全不感兴趣的事,还要让我专门跑到你那儿去拿一个我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看来对方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话术里不妥的地方。

大概他们习惯了那一类大爷大妈,老来无事,有人白给自己一个东西,乐呵呵的就跑过去领了,排几十分钟队也不在乎。 我跑一趟交三桥并不费事,但你起码要能勾起我的兴趣吧,这个东西对我有什么价值?不是你白给就值得我跑一趟的。

姑且不论是不是推销,你想传达的信息一点都没表达出来——如果“白给”就是你全部的信息,那OK。

这两件事算不上有什么关联,只是我觉得这种种表现,跟十几年前几乎没啥区别,即便这十几年中某些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接受服务的心理也已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早就不是你给我个东西我就心满意足的状态,大家还希望这个东西好这个服务好。

而提供方还没跟上趟儿。

*****

另一件事是很多年前,我还在上海打工,有一件事同事告诉我需要拿一张支票去找CFO首席财务官签字背书。这么做是为什么,干嘛要这么做,自己完全没搞明白,稀里糊涂就去了。

CFO跟我今天的年纪差不多,大着肚子,算得上高龄产妇,应该快休假了,感觉身体不那么方便。人家很忙,接完一个电话,我赶紧说我有个什么事来找你签字,人家一听说不是,这事是这样这样,两三句话把事说清了,又给相关部门的同事打了个电话,立即签了字。

其实只是一个很细小很短暂的接触,让我觉得对方真专业。

面对我这个财务小白,人家在很忙的情形下没有一丝不耐烦,又能用最简短的话抓住要害将事情解释给我明白。

这种情景以及这样的人,在一线城市应该不罕见。我见识窄,回昆明后几乎没再见过能给我这种感觉的人。万一你要是在昆明体制内的机构遇上一个这样的,足够惊为天人了!

*****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文在《中国小城市的死与生》文中提出了“小城市病”这个概念,一大特征就是小城市的庸坠化。由于人口结构与城市文化品位的庸俗化,小城市居民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日益弥漫,人们普遍化的庸碌、懒惰、消极和不思进取。

昆明算不算小城市,有没有这些毛病,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不过这篇文中还提到一点:小城市知识与教育资源现状导致一种“人才荒漠化”,这削弱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审美,同时小城市的庸坠特征也在排斥着精英群体。

昆明排不排斥精英群体我也不知道。只是以昆明的状态,要吸引要留住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我感觉真不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城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