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

——读余华《兄弟》

《兄弟》一出,骂声一片。沉寂了十年的余华,被寄予了太高的要求,这一次的重出江湖,和当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书市热点,不一样的是,比起当年的赞誉四起,如今的批评声实在是多了许多。

多讽刺!这和《兄弟》上、下部所描绘的时代特征何其吻合!人们在起劲挑刺甚至谩骂的时候,似乎忘了,这种自由的空气和批判的意识正是这个时代,也就是《兄弟》(下)中所描绘的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最大礼物。

而对于时代特征的掌控,也是余华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余华自己总结说,上部“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下部“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大抵如此。

大背景——两个时代 两种感动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生人,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只能凭借着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来解构这个浓缩四百年到四十年的过程,上部所描绘的年代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无从评价。我相信,我的父辈们,那些经历过改革年代和李光头一个时期出生和成长的人们,可以在《兄弟》(上)中找到更多的共鸣,找到自己曾经的经历。而我,有的只是每每读到那个年代的作品时所共有的感动。感动于宋凡平,那个在文革年代让每个人心生敬意的伟大男人;感动于小小的宋钢,对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承诺:“我会一辈子照顾我的兄弟李光头,还剩最后一件衣服,我会留给他穿,还剩最后一碗饭,我会留给他吃……”;感动于纯朴,感动于简单,感动于残酷到黑色的现实,感动于被现实所扭曲的人性……感动,但脱离不了作品。

更多的批评针对《兄弟》(下)。

而《兄弟》(下)的时代是我所处所知的,因而也有更多的感触。有人说,余华就像一个都市报社会版的敬业记者,把各种社会新闻、网络段子汇集一堂,把改革开放20年的大事串烧起来。诚然,书中大量的故事不仅光怪陆离,而且失之粗鄙。但正是这些故事构筑了《兄弟》(下)中人物的生存背景,而这样的背景也就是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余华通过千丝万缕的细节,纹丝不乱地指向了中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光怪陆离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粗鄙混乱的。

然而,依然感动,因为同样地被现实所扭曲的人性。太多的人因为文字和故事的粗鄙和轻浮而错过了《兄弟》(下)所带来的感动。

这个看似自由开放的世界,这个看似光怪陆离的时代,实质上与文革一样,带着一种不可违抗的强大意志。小说中的每个个体,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命运都在这种意志的压制下艰难的生活,带着不同的性格,走着不同的命运决定的不同道路,但走到最后,发现自己都是身不由己。

这种感动,与《兄弟》(上)中的感动不同。这种感动,因为传奇般的李光头、因为童话般的宋钢,更因为周不游、余拔牙、小关剪刀这些仿佛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小人物;这种感动,不是因为生离死别,而是因为“无可奈何”,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受的“无可奈何”;这种感动,因而超越了作品本身,浸润了生活的苦涩。

小人物——两个死去 两个活着

故事搭建起了背景,故事,也勾勒出了人物。

无论是《许三观卖血记》还是《活着》,都是在嬉笑调侃的文字当中,让一段段鲜活而又挣扎的命运真实地浮现。在《兄弟》中,余华继续执着地讲述关于命运的故事。余华笔下的中文口语之灵活、之智慧、之狡黠无出其右,然而跳动的文字讲述的虽是令人发笑甚至无稽的故事,流淌出来的却是关于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残酷现实。

书中的人物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生,两个死。

最开始是宋凡平的死。在那个偏执得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个全书中最完美的人,为他的完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对妻子的爱,他对儿子们的爱,使他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仍然让自己的家人感到安慰和乐趣。然而,他的完美源自他骨子里带着的执着,对真、善、美的执著。这种执着往往让人在强大的命运面前粉身碎骨。宋凡平也不例外。最终,他死于这种对于坚守人性和道德的固执,死于这种固执与强大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中。余华用极其惨烈的,甚至充满了暴力的文字描述了宋凡平死的过程,也用他的死,宣告了那个时代与真、善、美的决绝。宋凡平之死,反映的是中国的文革之痛。

作品最后宋钢的死,与他的父亲不同,余华给了一个绝美的细腻描写,丝毫没有血腥,甚至仿佛能嗅到空气中飘荡出的清冷的淡淡菊花香。但是,那个绝美的黄昏所映出的,却是人生的血色。宋钢的一生都是背负着重担在往前行走。他背负着继母的寄托,背负着兄弟的情谊,背负着爱妻的期望,最后在这些背负和对道德的执守下人生完全崩溃。宋钢其实早已经死去了,当李光头越来越风光,宋钢和他所代表的背负着过去时代以及过去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标准的人群,就在渐渐被社会边缘化、底层化。宋钢之死,反映的是中国的改革之痛。

逝者长矣,活着的人却还背负着更多的痛。

李光头最后一句话“我的兄弟宋钢从此就是外星人啦!”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中遥望外太空的情景,也许,是现实太残酷,实在无法让人寄托希望。有人说,李光头是为富不端,因为曾经失却的爱情,抛弃了生命中一切宝贵的感情,以至最后孤独一生。也有人说,李光头勾引林红,是导致宋钢自杀的刽子手。非也,真正的凶手是时代,是时代背景的倾轧,让道德显得压抑和苍白,让大多数人在这种压抑面前,不得不选择放弃执守,并且身不由己地成为了命运的刽子手,互相伤害。不必带着“仇富”的心理去看李光头,他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可怕的时代,谁没有错失原本应该珍惜的情感?亲人反目、朋友疏离、爱人背叛、伙伴陷害……当情感和“处女膜修复”一样成为快餐式的消费,我们边挥霍边吝啬,我们彼此淡漠,我们彼此伤害。李光头之生,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情感苍白。

如果说林红在两兄弟之间的选择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倒不如说她的选择反映了时代的选择。一个时代中不同品格的两类人,注定会有不同的命运,同样无法选择的让人窒息的命运。从小偷看美女屁股并以此谈资换阳春面吃的李光头注定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而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忠诚、执着、善良和英俊的宋钢注定会被高速运转的社会甩出轨道,同样,兄弟二人中间的林红注定会走向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端。当物质越来越充沛地冲击着人们,欲望也就无可遏制地随之膨胀。林红接纳了李光头,林红成为美容院的妈妈桑,都是克制不了的欲望驱使。林红之生,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物欲横流。

小人物构成大背景,大背景决定小人物。《兄弟》表面上讲了一对兄弟的故事和人生,其实却展现了所有人的命运。如果说在《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余华给了还给了我们人生抗争的希望的话,那么在《兄弟》中,余华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绝望,一种在命运不可违抗的强大意志下个体生存的逼仄,和这种逼仄的遭遇与艰难的生存带来的绝望。

站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得甚失甚?我们,何去何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