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上,你会遇到的那些“坑”

整天跟各种就业单位打交道,你知道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吗?

那就是所谓的“就业难”都是吓唬外人的,真实的状况比想象的乐观的多,经常遇冷碰一鼻子灰的其实不是学生,而是那些带着满腔热情前来招聘的企业,

求职路上,你会遇到的那些“坑”_第1张图片
学校某日的发布的现场宣讲会信息

看到了吧?不是名校就是名企,可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该考研还是考研,该蜗居还是蜗居,至于神马“间隔年”啊,“富二代”啊,更是95后的世界我们不懂。

作为一个专门给学生做就业指导的,我们心里门儿清,要做的绝不是拓展就业市场、引入更多就业单位,而是转变就业观念,落实就业行动。


那就说说大四毕业生们求职路上常常遇到的那些“坑”吧:

第一坑:简历拼模板,却不为自己梳理内容

就业指导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解如何制作简历,

期间,我讲了曾经指导过的一个简历,是一个叫做苗苗的小姑娘做简历的故事,

故事的结论是这样的:苗苗经过多次梳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制作了一份适合她的简历,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苗苗的简历

课堂结束后,你知道效果是什么样的吗?

是有N个学生拿着跟苗苗简历一模一样的版本,过来找我推荐单位,为什么说一模一样,因为所有人的特点都变成了“教学有基础、做事有条理、学习有方法、生活有激情”

我无语,然后问:“孩子,你真认为你的特点是这四句话吗?”

学生给我更大的无语:“老师,我以为这只是个模板”

第二坑:实习拼命干,全是傻粗笨的基础工作

办公室里有个在这里做助管的小姑娘,研三了,为人随和健谈、善于交流,我私下里很喜欢她,觉得没有距离感,可是越是喜欢,有时候就越忍不住想说人家几句:

我研三的时候去一个高校实习,一个人独挑科技文化艺术节大梁,干着给领导写稿子的大事,

虽然做的时候费劲了吃奶的劲,可的确成长快,收获多。

可她呢?

真心说一句,现在还在帮人打印、接电话答疑、跑腿报账、领取快递……

如果有可能,大一的孩子也可以把这件事做的很好,

于我们,当然是越成熟能干的学生工作效率越高,

可于学生呢?

必须考虑实习经历的不可替代性,

因为只有这样的经历,才是给自己加分的选择。

第三坑:求职靠运气,哪个要我算哪个

因为总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缘故,不少就变成了熟识的朋友,

学生的小聪明在这时候总能适时发挥作用:“边老师,某某单位来了,您能给我推荐一下吗?”

给学生创造机会嘛!这种时候,如果能帮忙我总不会拒绝,

可结果是什么呢?

某某单位总在笔试后特别不好意思的给我打来电话:“边老师,您推荐的学生实在不行,差得有点多”

如果你再追问学生,他可能会说:“老师,是我准备的不充分,我只是想试试”

说什么呢?

只能说,求职如果只能靠运气,拼人品,人品早晚都会有透支的那一天。

见识各种找工作的故事比较多,如果一定要提醒些什么,才能避开那些“坑”,我想说:

找到核心优势,匹配适合工作

简历是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不用再拘泥于选择什么样的模板,使用什么样的配色,用不用求职企业的logo,关键问题是,你有没有把你的核心优势梳理出来,有没有实习实践的成绩可以证明你的优势,你的优势怎么配得上你要求职的行业和企业,怎么样让这样的行业和企业信服你具有这样的优势,又是他们的不二人选。

不管在哪,要刷出你的存在感

实用主义不再是贬义词,做任何事之前,都要问自己一句: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收获。如果有大收获,即使再难,也要大投入、大专注;如果是小收获,那便是小投入,小专注;如果断言没有收获,那就干脆不要投入。不管在哪,都要刷出你的存在感,如果做某件事,你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便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了。

机会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机会理论认为,机会是被发现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质,所以有人会发现,有人不能发现。而现在,我们倡导设计思维,它主张,机会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迭代过程。比较两者,我更喜欢机会创造的过程,这和人的特质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和方法,关注他人,具有同情心,满足他人的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职路上,你会遇到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