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你真的让我懂得了果然“伴君如伴虎”(文章有点长,希望可以耐得性子看完)

一生堪称逆袭的典范,一个放牛娃最终成长为一代君主。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下来奇丑无比,几次父亲都想要摔死他。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的拮据时代,母亲为他求情最终保下了他的一条命。那个时候人命多轻呀,随随便便杀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多简单呀。不是没有看过古装剧,也不是没有看过抗日剧,看出来的毕竟没有自己“身临其境”感情来的贴切。

放牛娃是那一个时期,那一个阶级,不可逃脱的命运。穷到吃不饱穿不暖,结婚再生孩子,养孩子去干活,一种逃不脱命运般的穷困。

自己父母死了,也找不到墓地来埋葬。到处求人,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安葬父母之后,自己的兄弟都已成家,只有自己一个人孤苦无依。家乡活不下去了,于是开始颠沛流浪的日子。参加过红巾军,进过寺庙当过和尚,兵荒马乱的日子,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了。在是红巾军的日子里,受伤被一位老妇救助,于是就在她家里住下了。民不聊生的时期,男女之间的婚事也便是草草了事。所以,重八的第一位妻子是老妇唯一的女儿。不嫌弃重八丑陋,给他住的地方,吃的东西,照顾他,最后把女儿也嫁给他,老妇真是仁至义尽。红巾军遭到打压,重八逃离妻子跟丈母娘,去了寺庙做了和尚。风声过去之后,再回来看望她俩,发现老妇已经被杀,房屋被烧,妻儿不知哪儿去。于是,重八在寺庙更加坚定的做了和尚。三根未净,他怎么可能安心做个安分的和尚?吃吃肉,喝喝酒,并且不满方丈的妻子,惹惹事端,也成了方丈眼里的眼中钉。接下来,自己参加过红巾军的事情不胫而走,于是,追杀他的人烧了寺院,而在追杀的人来到寺院的前夕,他就已经因为同乡旧时玩伴汤河的邀请,投奔郭子兴去了。

汤河无疑是改变朱元璋命运的一个玩伴。国乱当头,许多人的身世都如浮萍一般,飘零无依。不在国乱中死亡,就在国乱中爆发!无父无母无家,男儿铮铮,抛头颅,洒热血也是了无牵挂!于是,他一下狠劲为了生存,就走了。走,也得有个目的地,也得有个方向,如若不是汤和,可能也没有了朱元璋。

汤和的作用再大,也不及郭子兴对他的影响。郭子兴就是汤和劝重八投奔的人。在各个地方都在反抗,去推翻元朝的统治,去挣扎,很多地方都有刚刚兴起的抗元头目。郭子兴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口碑不错。在投奔郭子兴的日子里,重八表现了卓越的打仗才能,战略分析才能,英勇善战,颇受重视。于是为了让他更加效忠,郭子兴将自己的养女嫁给重八。也就是历史上的马皇后。马皇后是在朱元璋的一生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女人,也是暴虐成性的皇上身边为数不多的安全度过一生的女人。还有另外一位是孙琦云,她是早早的去世,得到厚葬。这当然是后话。于是,重八在这里如鱼得水,尽显才能。锋芒毕露,又得到爱才之心的郭子兴赏识,无疑就是遭到了所有小人的嫉妒。奸臣当道,当然会让浮云遮住眼睛。郭子兴与重八之间便有了间隙。而此时,朱元璋的身边有了另一位助自己前行的才人---李善长。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隐忍,最终平安的度过了一段危险时期。最终,郭子兴因为原谅不了自己的一次过失,放过了自己的死对头,抑郁寡欢,不久便辞世。战场上的每一次举棋不定或者犹豫不决,都可能造成失误,于是变留下千古遗憾。此时,当然要提刘邦与项羽。项羽的鸿门宴,最终因为自己的专断,放走了刘邦,于是,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再无翻身之时。于是,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我理解郭子兴的痛恨自己错失良机,可是我无法理解他对自己的错误如此的放不过,以至于最后搭上自己的性命。没遇到朱重八之前,他还是一位人人称赞的头领呀!无奈。

事情越来越向对重八好的方向发展了。老丈人一死,压着自己的石头搬开了,不在被压制了。重八又娶了郭子兴的亲生女儿,郭玉琴。出外征战的时候,他不带妻儿,也不准将领们带家室。美其名曰征战沙场,妻儿跟着无疑是受苦。实则是让他们作为人质。朱重八,对跟自己上战场的兄弟们也一直存有戒心。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种性格,造就了他谨慎的态度,但是,也最终造的自己晚年孤苦无依,劳累而死。于是,朱重八战场上捷报频传。事业越做越大。但是,他更加注重仁义之师,吸收元军暴虐的经验,培养自己和自己的军队都要注重仁义。“得人心者得天下”。他深信不疑。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罚的时候,“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己,严格遵守自己的法律,仿佛一片祥和。

在征战的途中,为了效仿刘邦,最终想要寻得一位属于自己的“张良”。于是,广招贤才,最终多顾茅庐,最终求得刘伯温。这一位,在朱元璋的最终建立王朝的路上起到了举重若轻的地位。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喜欢占卜,喜欢夜观天象,判的了风向,判的了雨期,连最终战事的走向也都预判的了。这是真先知。在技术不如现今的古代,这样的人才,简直就像军用雷达。有了他,可谓是顺风顺水。

朱元璋除了这两位贤才,还有许多能人志士。当然除了文官,还有武官。才能之士,决定战斗的方向与策略;勇敢善战之才,决定具体实施的战斗力。常遇春,徐达,汤和,除了是他的武将,还是他小时一起放牛的玩伴。所以,他们颇受重视。于是每当朱元璋想要实行新的法律的时候,都会先拿自己身边的这几位试法,杀鸡儆猴,而后拉到内阁道道心里话。朱重八,在这么多年的征战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表情跟情绪,还学会了笼络人心,虚心求教,果真是一位圆滑之人。赢得无数的人为之,打拼江山。他也在成长,慢慢的学习战略,以及学做仁义之士。即使后来因为一位将军的儿子犯法,在将军在外征战的过程中,杀死了他的儿子,以儆效尤,也能让将军对他感恩戴德。如此之人,怎能不成为一代君主?

平定陈友谅,使得他统治的地域扩大不少。再是张士诚,方国珍,最终推翻元朝,名正言顺的当上明朝皇帝--洪武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于是大张旗鼓的推行一系列对人民好的政策。因为自己小时候受的疾苦,所以,非常仇富。并且消除贪官,注重节俭,当时明朝盛行节俭之风。马皇后也总是穿着布丁衣服,以身作则。

只是跟所有的由俭入奢的逆袭人生一样,朱元璋变了。因为崇拜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心里一直存有芥蒂。表面风平浪静,心里波涛汹涌。于是,觉得自己身边的,徐达,汤和,李善长,刘伯温,一个都不可留。这才是伴君如伴虎的真实含义。做的好了,怕你不忠,怕你篡位,因为你有谋;你说你忠心,那我也对你也防备之心;做的不好了,说你没用,为何还要把你留在身边?

李善长,建国之后,就开始嫉妒刘伯温,两人之间一直频有矛盾。“既生瑜何生亮?”无非也不过如此。真正大度之人,绝对是世上活的最通透之人。于是便在一系列的小动作之下,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李善长他没有萧何的情商,不懂此时洪武帝已经对他心存芥蒂,只有些许的感到自己失宠了,于是更加讨好皇帝。反而加快了易相的进程。最终因为亲信的连累,全家锒铛入狱,发配了。不过也是明朝的开国工功臣,并且是第一个投靠洪武帝的文人志士。

刘伯温,对世事看的比较透彻,尤其对朱元璋是比较了解。于是,每次都是提前身退。希望落得清闲晚年,可是即使逃脱了洪武帝的法眼,却未能离开小人的心里。刘伯温,提前申请退休,第一次成功回到家乡,进谏皇上要多注重其他危险。后来果然事情又再一次被刘伯温言中,于是,朱元璋又召回他。再不被需要而又被怀疑的时候,刘伯温适时的再一次提出离开,终于被恩准。第二次安全回到家。不再过问世事,不再讨论国事,只愿安享晚年。可是,被小人进言,说不尊重皇帝。天高皇帝远的,迎来了一纸降书。高情商的刘伯温,前行去请罪。先行请罪,又免的一死。家不能回,宫不能进,于是,年迈的他生病了。最终皇上派御医救治,小人送冷暖,最后死于慢性中毒。

徐达,最终也无端死去。小时的玩伴还有重心武将相继死去。汤和知道该轮到自己了。于是,上演了一出告老还乡的好戏。最终,汤和保住了性命。也是为数不多的安享晚年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在晚年想到自己全部处死了自己身边的能说说话的人,有些后悔,还能最后找了汤和一起聊聊以前,谈谈心。也算是自己积了一点德了。

伴君如伴虎。在助你称王的路上,如果战死沙场还能落得好声誉,好名声。在助你称王的路上,鞠躬尽瘁,然而还在你称王的最后存在,那便不会落得个好下场。权利与财富,真是能够改变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

与其最后落得被你惨死,还不如当初就战死沙场。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被你铭记。正如常遇春,称皇之初死去,不知道后来的事,走的是多么干脆与潇洒。被永远感恩戴德,被永远记得被帮助,被永远记得最好的模样,如果可以,希望我们在要变好的时候相互离开。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

朱元璋,你真的让我懂得了果然“伴君如伴虎”(文章有点长,希望可以耐得性子看完)_第1张图片
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福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元璋,你真的让我懂得了果然“伴君如伴虎”(文章有点长,希望可以耐得性子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