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复盘】孔子,人能弘道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孔子的书,真的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孔子在千年前就有如此超前的观念,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1.天命与命

尽人事而听天命,天命是指人生而带来的使命感。就像孔子有教无类,就是想让大家都成为更好的人。命是无法改变的命运或规律。比如我出身贫寒,这是无法选择的。但是这阻止不了我想要保护地球的心。谁说没钱就不可以投身公益的?这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

2.仁

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是会爱会表达情感的人,如果我想到了仁,那么仁就理我不远了。这句话类似于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想到开始要追求人性,人性就离你不远了。仁是人加一个二字,两个人才能产生仁,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3.礼

如果说仁是为了成为更完善的人,那么礼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实操从何达到仁的境界。如果说仁告诉我们要有爱心,那么礼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礼就是我们现实中的操作手册。


4.君子与小人

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就像没有器皿的水一样,能适合任何环境。君子内修人,外修礼。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沾沾自喜,也不会说人闲话。这就是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追寻的是心中的理想,一点小事并不足以让他记挂在心上。相比小人“毁人之善以为辩,狡吁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诋毁别人就认为自己能言善辩,狡诈就以为自己很聪明,觉得高人一等,自己不学就耻笑别人不行。小人看不见“仁”这条大道,只能为五斗米折腰。

记得很久以前流传一个故事,有个日本人跑来中国,见到人就用很熟练的中国话问对方懂不懂中国文化,懂不懂中庸之道。前几年大家都在忙于生计没怎么读书,很多人都回答不出来,然后就被这个日本人嘲笑了。那时候我还在想我们也是,一个外国人都比我们更懂国学。现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个日本人没有读懂孔子的“毁人之善以为辩”,显摆自己懂得多并不是君子所为,还要从日本跑到中国来显摆,怕是有点“过犹不及”。

5.生而知之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天命的是尧舜禹这样的圣贤,像他这样的人是通过学习才知道该怎么做的。有的人遇到了困境才开始学习,比如我想不通该怎么做就会去翻阅大量的书籍。有的人遇到困境也不愿学习,就只能永远被困在里面。孔子这句话真的让我很震撼,这是2000多年前的思想,如今也同样适用。从困而学之进化到学而知之,是我未来的目标。

6.无为而治

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舜只需要庄严端正地坐在那朝南的位置上就能把事做好。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它主要是指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无需勉强和费力。道家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达到物我无分的境界,孔子说老子的境界要比自己高出不少。而孔子的无为则主要是以德带动礼仪来实现预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的利他,就是从无为出发,潜意识没有功利性的想与人分享,自发的想为大家做些什么。

摆好自己的位置,是母亲就做妈妈应该做的事,不要去逆转做些不符合的事,会很痛苦,而且效率不高。

7.生和死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之说,孔子对此是没有答案的。

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他又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人都没活明白怎么还能知道鬼的事,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要有敬畏之心,才能让我们不至于脱离伦理道德的束缚。其实想这些搞不懂的事还不如把每一天都过好。

8.有教无类

孔子有教无类。任何人,不论贫富,不论年龄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正自身以待来者。孔子以自身作为榜样来教导学生。所以现在的人拜孔子为师建孔庙也是认同了他的教育理念。

9.最高境界

中庸,并不是是指什么都不做,或者差不多就得了。而是要做最适合的事。试想,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最合适的,不多也不少,处理得非常妥当。连孔子这一生都永远无法做到,何况我们呢?但这是我们要追寻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合适的人,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我们的作用。待人接物不过度热情也不至于让人反感。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度,一个最恰当的位置。

10.人,能弘道

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是人自身修行把道弘扬开去,而不是道把人往好的方向发展。人永远是主动性的。孔子和柏拉图一样,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都为了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更完善的人。想要成为更好的人要从内心中去寻找,而不是向外求“道”。

国学博大精深,从一开始看不懂不想看到现在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这本书再次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愿这篇文能让大家对孔子产生一丝丝兴趣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复盘】孔子,人能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