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ono的初感受

对于世界,我是一个老人。对于区块链,我是一个新人。

最初,是在candy上知道ono的。因为一个活动,加电报群送onot。当时并没有过于关注,由于最近类似的内容平台犹如井喷,没精力去一一了解。真正去了解ono是在昨天,因为他们的DAPP上线了。

ono这个项目的由衷是要用区块链技术,做95、00后社交平台。看到了产品的定位,着实让我有点失落。因为作为一个80后,感觉自己似乎要被这个时代遗弃了。但是带着好奇,我还是硬着头皮抢到了申请资格,注册了账号,成为了第一批基调合伙人。

初次尝试,感觉不错,页面设计简洁时尚,使用还算简单,很容易上手。但是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实名认证,许多有名气大V的专属ID都被别人冒名顶替,让原ID使用者很是为难。此外还有一些显示上的问题,但问题都不太大。

在了解ono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某产品经理说ono的功能过多,不像币乎这样有代入感。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是搞建筑的,对于IT行业来说确实是外行,不懂产品策划。但是在建筑行业来说,一般设计阶段基本就要把建筑物需要的功能全部思考好,毕竟一个建筑物不能像DAPP一样,日后还可以后续升级。如果要在建筑物上升级,就很可能会被当成违章建筑了。

对于新事物,我觉得不应该用传统的思维局限了想象力。就好比欧美的品酒师经常批评中国人不懂红酒。在欧美有一套品红酒的严格流程。喝红酒之前要均匀摇晃酒杯,观察红酒的挂杯,等醒完酒后再慢慢入口,细细品尝。然而对于中国的酒文化,这一套程序总是显得太臃肿了。中国人喜欢先干为敬,二话不说先一口闷,倾向于这种酣畅淋漓的饮酒方式。你可以说中国人不懂红酒的文化,但外国人也不会知道中国饮酒文化的爽点在哪。对于酒,中国人更在意的是酒中透出的热情,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早已脱离了品酒的本身。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行为。西方的饮酒与东方饮酒方式的不同,正式基于这种酒文化的不同。

所以我不认为功能多是一个弊端,对于一个人的喜好来说,功能多意味着选择广,不喜欢的功能不用就是了。何况该产品是面向95、00后的,这一代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本来就强。

之前罗胖举过一个例子。说去一个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孩子一边学习一边聊着微信,觉得不可思议。对于70后,学习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怎能容得了三心二意?但朋友却说,不用担心,这孩子是学霸,平时学习都这样。突然间罗胖意识到,00后新生代接受知识的带宽已经与70后、80后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我们这些老人所不能理解的。

95后都是微信、微博的重度用户,而ono在功能上并未与微信、微博有太大的不同。基于使用习惯的迭代,我不认为ono在功能上对于95、00后有什么毛病。

ono与币乎相比,在发表内容上有了更多的不同。ono融合了微博和微信的功能,对文字的长短有了更明确的限制,限制在500字以内。让碎片化和快餐话的文化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其实在币乎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原本使用者因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在一篇文章上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再加上区块链独有的让人嗜血的激励体制,让用户变得更加浮躁,进而导致文章本身的通读率比较低,知识的传播受到约束。ono对内容简短化的要求,也迎合了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

王煜全老师曾说过,对待新事物应该有足够的宽容,不要让认知的不足扼杀了新事物的发展空间。

基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不同年代孕育出不同文化的群体。对于95后,一个活在物质充盈年代的群体。这个时代喜欢“佛系”游戏,骨子里埋着“不争”,他们对于平等和公平有着独特的认识。ono更像是充满活力的95后对世界的宣言。作为一个80后的老人,我更期待这些可畏的后生在社会舞台上的华丽现身。少年们,勇敢的去追逐属于你们的时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ono的初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