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成长与创造:值得拓展的思维能力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这一讲已经是我们这门课的大结局了。

整门课我们一路都在反思“思考”这件事,一路走来,我们干脆还反思了批判性思维本身,明确了它最大的不完备就是不负责构建新的思考。

到了最后这节课,我想给你推荐两个思维拓展方向,它们对破除批判性思维自身的局限会有很大帮助。这两个推荐会带有我的个人化主张,也请你审视和评判。

它们一个是成长性思维,一个是创造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怎么定义它们呢?如果跟批判性思维做个简单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这几种思维活动最直接的区别体现在思考目的上。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审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不对、好不好。

成长性思维的目的是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提升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呢?是探索问题的新解法。

你发现没有,成长性思维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自我的成长。它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视为自我成长的工具和手段,问题要是解决了,我从经验当中获得成长;问题没解决,我从教训当中获得成长。

你可以想想自己比较有印象的一次挫败,比如被别人指出缺点,审视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它让你对那个人心生抵触、不愿回忆吗?还是你进行了反思,已经在有意识地控制这个缺点?

如果是后者,那你就拥有了成长性思维的基本信念。也就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为了实现这一点,你愿意调整自己,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外做事。这样一来你就能形成正反馈,确实能拥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积极人生。

这种成长性思维能训练吗?能的。有一本书叫《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罗写的,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

此外,得到App里其实有一些课程也是在帮你建设这种积极心态,像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古典的《超级个体》都是在提供这类价值。

那么,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呢?我们说了,它关注的是问题有没有新的解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是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发散能力、直觉这些跟心智相关的特质。它们经过有意识的觉察和训练,也是可以内化为能力的。

进到这门课里、一起研究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所有人,包括你在内,毫无疑问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性思维。你肯定意识得到成长性思维对你的重要性,它能帮你赢。

至于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挺好,但好像不是那么刚需。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跟你聊聊我的个人偏好了:两种思维方式里,我更喜欢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关注的对象不是自我,它关注的是问题,关注的是世界。

做个对比的话, 如果说成长性思维关心的基本命题是“我应该成为怎样,我该为此做些什么”,那么创造性思维关心的基本命题就是“世界应该成为怎样,我该为此做些什么”。

只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会为了自我成长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当然也会改变世界的某一部分,但这只是一个副产品。

而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却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作为副产品,他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会成长。虽然结果很相似,但是这一点点主次之分会带来人格上非常奇特的魅力。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常常觉得那些想要颠覆世界的反派也有迷人之处,比如《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蝙蝠侠》里的小丑。这通常都是因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提升自我,而是改造世界。

一个人要是关心世界,你透过他就能看到世界。

好,那怎么训练创造性思维?我还是举贤不避亲地推荐一下得到App上的课程,比如郝广才的《创意思维课》、李新的《有效训练你的幽默感》,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为什么训练幽默感也是训练创造力呢?因为人类发笑的一个重要机理就是接收到了意外信息。训练幽默感,恰恰就是在训练怎么给套路问题寻找新答案。

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构建和探索能力。一个是构建自我,一个是探索世界。如果你训练批判性思维有了一定进展,还想追求更高质量的思考,我非常建议你继续拓展这两种思维能力。

珍惜你的思考成本

好,关于思维的拓展方向也讲完了。在这门课的最后一小部分,我想要再给你一个私人提醒。这就是: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事无巨细地滥用你的思考能力。

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你的思考有成本。你的时间、精力,甚至思考用到的意志力,都是成本。作为一个追求思考质量的人,请珍惜你的思考成本。

这个世界本来已经很复杂,而且它还在不断进化。你作为其中一员,需要思考和判断的事情太多了,你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已经说过,在学会批判性思维这套思考技术之后,你最值得用它来评判的问题,显然是“什么是你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怎样做能不断地接近乃至实现它”。

比如说,要是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那么你在各种议题上进行大量思考,这当然是很清醒,也很值得的投入。但在长线里,不以训练批判性思维为目标的话,我们在思考前还是要多问自己一句:我们想要参与某些热点话题、思考某些问题的时候,是理性决策,还是情绪使然。我们应该意识到思考成本的消耗,然后去判断它值不值得。

我有一个评估麻烦事儿的金钱指标,叫“不折腾费”,意思是我在面对一件繁琐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想一想,花多少钱我宁愿把这件事外包出去,或者省多少钱我愿意把这个麻烦给担了。一旦明确了价格,我马上就能作出相对理性的判断。

比如我们做股票交易,我已经在秋香公司开了户,秋香给我的交易手续费是千分之二。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家新的富贵公司,富贵给我的交易手续费是万分之五。听着很吸引人吧?手续费降到了原来的1/4。那我要不要折腾一次,转移我的股票账户呢?

我会这么来想,假设我用1万块来买股票的话,其实每做一笔交易,秋香公司会收我20块,富贵公司收我5块。价差是15块钱。那如果我天天交易,我的波动和损失可能都不止100块钱,这15块算不上什么,如果我买一次股票就持有1年,那么一年我只多花15块钱也不算心疼。那从我的决策角度讲,我的不折腾费就是15块,不够我麻烦的,我就不折腾了。

同样的,如果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对你的思考成本上做类似的量化评估。我们就不展开了。你可以设计自己的方案,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和讨论。

不建议你过度使用思考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决策和行动,相信本能、相信主流经验、相信专业就够用了,我们没必非要重新发明轮子。尤其是这些本能、经验和专业能力被反复验证过了的时候。在俗话里,它们叫常识。

常识跟知识的区别在英文里体现得更明显——常识叫Common sense,知识叫Knowledge。Sense其实是体感、手感,是我们在日常积累下来的经验。

塔勒布有一本书叫《反脆弱》,里面有一个比喻非常精妙,叫“教鸟儿飞行”。什么意思呢?鸟儿本来就会飞,但把飞行技能理论化、知识化的却是知识专家们。

如果你本来就是鸟儿,向你的本能学习飞行,其实已经是最优策略。飞行是你的本能,是一手的common sense,而知识专家们整理出来的飞行技术,其实是二手的knowledge。

总结

回到批判性思维的语境里,我要说的是,我上面这些建议和推荐,仍然只是我的个人主张。你作为一个已经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思考者,你完全可以自己去评判这些观点背后的支撑逻辑是什么,去决定你认不认同、接不接受。

哪怕这么审视完后你并没有认同我,你也已经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看山是山”,来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中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是你不再被别人的观点简单摆布。你在看到更完整的逻辑和更多的选项之后,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你已经回到了我们这门课一开始的初衷:追求思考自由度,成为更明智、更独立的思考者。

这门课的正式讲述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讲,我整理了一份供你随时使用的批判性思维问题清单。期待我们在其它的课程里再见。


14 成长与创造:值得拓展的思维能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14 成长与创造:值得拓展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