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学校的记忆

        儿时的小学是在一个大祠堂里度过的,它是由象珠王姓家族福.禄.寿.三房寿房的祖祠,及后代的安祠共同组成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一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今的小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搬迁至文昌阁新址,而这些旧址,安祠租给办厂,寿祠被租用改做超市,内部多年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人们都只是能用则用,不会好好整修。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改造的进行,以及注重农村文化建设,由镇政府牵头,对这些祠堂进行了整体修整,变成了村镇文化礼堂以及王姓家谱的基地。

    今天年初三,有幸重游一回,感受祠堂的大气,及读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走进奇三公祠大门,右手边是我五年级的教室,可惜现在那些教室已全部拆除,变成大厅大堂。站在五年级教室的地盘上,记得曾经有一次数学课,求阴影面积,看那阴影像小鸡,就和同学窃窃私语,结果被老师点名发言。

        再往前是以前的大礼堂,是我们的主席台,所有的集会,开学典礼全在这里举行。想当年,一年级的时候参加朗读比赛,本来读得好好的,偏偏要抬头往台下看,黑压压的一片,吓得我读哪里都不知道了,与夺冠擦肩而过。以前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柱子,现在和孩子居然能轻松抱住了,哈哈哈。

        主席台后面的右角,是四年级就读的教室,也已被拆掉,曾经被选为六一儿童节演唱的选手,被点名时的那种兴奋依然还在,沿着木楼梯上楼,上面也是空荡荡一片,估计以前班主任房间在哪个位置。

          从奇三公祠边上一小门往右就是安祠,二三年级的教室都在这一边紧挨着,以前有一条通往食堂的过道,现在已经没有了,但这边的教室都还在,走进三年级的教室,里面摆放着几排沙发,是一村的会议室。站在曾经座位的窗边,记得曾经和同学们在外面一口井(那井还在)旁边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头晕晕的,不知如何走回教室都不知道。

      也许是有缘,真的,就在昨天到大姨家拜年,碰到了我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主任徐争艳老师,因为她是我大姨的邻居,三四十年容颜的改变让彼此擦肩而过都没有认出来。我们都在看大姨,聊起天,她说,有一个是她教到过的,我说那就是我。谢谢老师还记得我,彼此聊得甚欢。

      就是在这个教室里,她开始教我们学写毛笔字。把我的日记当作范文,在各个班流传。今天又有幸参观了以前的学校,又狠狠的把徐老师回忆了一把。爽!

    愿我们的古祠再代代传文化,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时学校的记忆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学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