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什么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语序,就是要读什么书。
不敢自诩读过很多书,但总归算是略有几本,在kindle和电子书还没普及的时候,初中三年结束整理书柜,送给弟弟妹妹七十多本书,是在家中三个书柜已经装不下之后,忍痛割爱。之后书柜再空再满,手机能看小说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而kindle入手一学期就多了七十余本。
不算地下室十几捆的杂志,漫画,订阅刊。其实我们偶尔算算自己的阅读,才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着实已看过不少。
人一生到底能看多少本书呢?偶尔也会想这个问题,但最终都只剩一笑尔:无妨,再看一本。
现在上了大学,说自己十九都有些难以启齿,快该是以二开头的人了,但总是不想翻过去这个数,从个位数跨到十位数时候总是很雀跃的,而到了再跨一步的时候,却成了痛不欲生。但我们潜意识拒绝成长,或许正是成长。
如果乐观一点,把人生定义为八十为止,那这个看似年轻的年纪,事实上已经过完人生的四分之一,这样一算,着实惶恐,想着是不是荒废了大半,为此悔恨不已,大可不必,如果算一算我们人生四分之一已经看了多少书籍,那么也就算是度过了无数种不同的人生,常说“一念三千”,这世间六道十常,其实尽在书中,看过即是赚过,这么说似乎有点势利,但经济的说,的确如此。
为了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过得精彩纷呈,书贯穿着作者对于人生高度的浓缩,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用这四分之一(或者更短/更长)的时间,体验人生百态。
仅从自身浅见,谈谈自己的读书,文章开头的问题,不是引言式的教育话题,而是扪心自问的反思:我都读了什么书?我该这么读吗?我读到了什么?仅供分享,大可不必看重。
什么书都看,这大概是摘要也是总结。
幼儿园喜欢听故事,父母给录的空磁带也集满了自己絮絮叨叨讲的童话,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懵懂认字,杨红樱晓玲叮当郑渊洁哆啦A梦,等等,就已经开始学会了藏零花钱买漫画看,上课下课都在看“闲书”,于是不到两年就挂上了眼镜,但总归是看出了些小名气,老师让去参评爱读书少年,至今仍记得拿去参选的“快乐魔咒”没比过人家的红岩,徒增笑尔,但现在想来,看书本就不分高低,童话和名著,本就都有存在的意义。
再大点,当了小学图书馆的小管理员,能比别的同学多借两本书,那时候看的书最多的是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悲惨世界(精简版)等等,似乎与之前的喜好截然不同,这也恰恰意味着看书这东西,大概不适合外力引导,年龄就是最好的导师,它总能给我们恰到好处的选择,五六年级写了第一个近万字的小故事,至今仍记得当初在校园一边扫地一边构思的欢欣鼓舞,在校车上一边用小本子写,写完一页同学抢着看一页,不为财钱,不昧名利,犹记妙不可言。
初高中时成套的着迷网文,什么类别都看,但实体书也算是有增不减,青少年版本的名著也都换了精装,更深奥也更有趣,初一时候最喜欢的海底两万里,还起过背诵的念头,虽然背了两章就搁下了,但时过七八年还可以复述情节,可谓是非常喜爱,鹦鹉螺号承载的一个少年时段的梦境,长大了也不会破灭,只会像水晶球般封存着,偶尔摇一摇,还可以看见其中雪花飘飘的美景。
说到网文悬疑玄幻网游,很多人总觉得垃圾不可言,就我而看,故而有其因,但咀嚼也未必不可,如同有人韭菜过敏,有人视其如命,韭菜无过错。何况即便“烂如垃圾”,不食韭菜焉知韭菜?不食菜蔬,焉懂肉味?
在辩论中有一句话常被提起,前辈教导我们,“不光要看好比赛,更要看烂比赛,不然永远不懂好比赛为什么,烂比赛为什么烂。”自觉十分适用。
到了高二后期,看书更杂,余秋雨先生同白夜行并行,太宰治和韩寒齐飞,家中增订国家地理和看天下,一直到高考也未断绝,高考前一晚写完了那时候正连载的两万的小短篇,被读者惊呼心大。
现在想来,有趣至极。如果说人生在世要追寻什么的话,时光不是由一段段时间构成,而是由一个个事件融合,正如我们在回忆过去,食髓知味的总是某个情节而非某个一天,但求能开怀一笑,却不谈功过,足以。追寻总是未来的,而“未来在出口之时,已成过去。”我们讨论追寻,实际上也就是在反思过去。
高中毕业痴迷古龙,金古龙温奉为典藏,自觉李傅之侠情无人能比,现世难寻,自小其实便是武侠足下走狗,但直到大些才看懂其中深意,越是大家更是值得一阅,只遗憾是国内从未成功翻拍过任何一部作品,武侠韵味于中国,失之一毫,差之千里。(东邪西毒勉强糊口罢。)
说笑,或许是沾染了些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越真理的东西用语言却偏偏描绘不出,用书本描绘出的东西,本就失了些神韵,而用当代影视,也就更展示不出。
而看书之杂,还有另一方面,从小喜爱武侠,也爱科幻(自海底和八十天足以预料)。科幻世界是偷偷摸摸看的,科幻名著是光明正大读的,三体获奖前就已经买了第一版本,那时候还叫地球往事,顺序略微有些不一,但却不减精彩,国内大刘,国外当然是阿西莫夫,似乎这些都和武侠有些分道扬镳,但本质却是一样的,一个是古时候的神韵,一个是未来的畅想,都足够刺激足够吸引只能活在当下的人。(何况科幻的影视也更优秀一些,当然这与我们还未体验过也有关。)
而现在的kindle书单,宇宙简史和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乌合之众同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继续并行,这种阅读喜欢,大概还将继续下去。但凡是书,大概都能看的津津有味来者不拒。
从未认为看书杂值得推崇或是如何,曾有同学自小独爱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上课能够讲解长恨歌背景故事半小时有余,非常钦佩。于我,最多只能在推荐书籍上,多列几个不同种类而已,或是在不同朋友讨论不同书籍时,总归都能插上一脚。
学者和杂学人士,区别大概也就如此,偶尔自我安慰,玩笑想,至少现在流行的交叉学科,也略微体现了后者意义。
书读什么,或者读什么书,自此于我而言,已有了解答。万事万物皆有道,我的阅读之道,就已是“道法自然”了。并非是道效仿自然,而是说道就是真理,就是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不同的道理,每个人的道都会是真理。专心阅读,何处“染尘埃”。
观他人之好,守自己之道,乐之,学之,不乐,不学,足以。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