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主任 杨晶
导读
1960年荷兰学者Boerema
发表《无血的生命》,
轰动世界,
成为高压氧医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Boerema的实验研究是:
在相同温度、呼吸支持等条件下,
1.在3个大气压的高压氧舱里
实验猪一边从股动脉放血,一边从股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胶体溶液等不包括血红蛋白的液体,血液里几乎没有红细胞,血红蛋白最低降到0.4%(4g/L),在这段时间,心电图没有显示病理性改变,血液循环及血压自动维持着正常状态,回输正常血液后平安恢复,减压出舱。
实验猪奇迹般地活了45分钟。
2.在常压环境中
对照猪按上述条件,从动脉放血,同时从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胶体溶液等液体。
对照猪很快死亡。
氧在血液内的运输有两种形式,即结合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和物理溶解氧(溶解在血浆内的氧)。
根据气体溶解定律,研究已经证实,压力与理论上溶解氧的关系:
① 在正常情况下(常压吸空气),100ml动脉血可携氧量18.5ml%(假如血红蛋白14g/dl),其中18.2ml%是结合氧,0.3ml%是常压下物理溶解氧量。
② 在常压下吸100%氧时,100ml动脉血可携氧量20.8ml%(假如血红蛋白14g/dl),结合氧为18.8ml%,物理溶解氧量2.0ml%,此时血红蛋白100%饱和,吸入的氧浓度100%,已达到常压下100ml动脉血最大的可携氧量。
③100ml动脉血含氧量为19ml%,100ml静脉血含氧量为14ml%,两者的差值5ml%实际上就是在组织进行气体交换时应提供的氧量。高压下吸100%氧,血浆中溶解氧量与压力成正比,当压力达到2.36 ATA时,100ml动脉血中溶解氧量上升到5.29ml%,完全可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血红蛋白供氧。
Boerema的实验告诉我们:高压氧下,体内溶解氧的大量储备能够争取比常压下更多的时间来阻断血流;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溶解氧量维持机体的生理过程。
《无血的生命》一经发表即轰动世界,
成为高压氧医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实际上,1956年Boerema就已在高压氧舱内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直视手术。
1964年,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福州李温仁教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医用高压氧舱,并在舱内进行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以及低温下房室间隔缺损等修补术,获得良好的效果。
1963年,在Boerema主持下,召开第一届国际“高气压医学学术会议”,标志着现代高压氧医学的开始。
2006年,美国Stephen教授发表文章《高压氧动员干细胞释放》,涵盖了临床与基础研究内容,为高压氧医学的发展带来第二个春天。
高压氧治疗主要在于纠正器官、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
国际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气栓症、减压病、气性坏疽是首选高压氧治疗的疾病。
近年来,国内外最新高压氧治疗指南中适应证不断增加,如突发性聋、脑损伤(急慢性创伤性脑损伤,慢性卒中,缺氧性脑病)、皮肤和皮瓣移植、脑干损伤、放射性损伤、问题伤口、脊髓损伤等,其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百姓的关注。
我们推出2018(第三届)京津冀高压氧医学主题宣传日及体验周的主题:
“高压氧- -托起无血的生命”,
旨在不忘高压氧的初心,深入理解高压氧医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