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诗经 邶风 击鼓》:放我归家

【诗评】《诗经 邶风 击鼓》:放我归家_第1张图片
赵子媚


          诗经  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有关《击鼓》的历史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保谓“勇而无礼”?即闻鼓不知行。闻鼓即如得令,既不知行,又何以战。但将军可又明白士兵的内心?一朝离家,日日思家,那战事开始,被迫南行的绝望,以有哪位将军能理解?所以《击鼓》击的不仅是战事纷争之鼓,更是战士心里厌战思归之鼓。

第一部分的四句,主要陈述了他被告选入南下队伍后内心的不平。“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与我一起筑漕城的人大都在筑完后便被打发回家了,只有“我”不幸地被选择入南行的队伍中。文中一“独”字,即表明了自己被选入的愤懑与不满,又突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表达了他内心的极度悲伤但又别无选择的无奈之情。于是,悲伤的基调从“独”字开始!

第二章的四句,进一步加深了他悲怨。“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表面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他的去向,实际上“平陈与宋”这一句据史料则蕴含了他对上头发动战事的埋怨。“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行军南下的他,不仅延长了他服役的时间,更是让他走上了真正的战场。“忧心有忡”的忧,一为忧子不能归家,二为忧于战死沙场,与世长眼。杜甫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沦陷了,至少人还在,还可以重振江山。可若是人去楼空,这再起的希望也就泯灭了。此一南下,虽忧心满怀,但如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也油然而生。

第三章的四句,则通过他的行为举止衬托他内心的忧虑、烦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在部队住扎的地方,竟也丢答了战马。“我”该去哪儿寻找它?原来它就在树林之下,此四句以小见大。通过丢马这一件事,突出了他一路上无心战事,忧思过度。而“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则实现了他丢了战马后的慌乱,以及找到战马后的庆幸。一紧一松的心理变化,更是反衬出他的心不在焉。

第四章的四句最为经典,正面地写出了他忧心的原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曾对他的妻子许下诺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但如今的此境,生死难料,又该如何让他实现诺言。这四句将回忆与现实合为一体,既有“死生契阔”呼应上文的行军困难,又有“与子成说”的新婚誓言。二者交杂,看似逻辑混乱,实则将他内心甜于过去,苦于现实的烦忧与悲伤更真实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第五章的四句即为抒情。将内心的抑郁悲伤,以及无法实现诺言的忧思直接呼喊出来。这与开篇军队热闹击鼓形成鲜明对比。一边的团队凝聚力越是火热,他内心的凄凉与孤寂越是明显,内心深处对“回家”的渴望越是强烈。

一首《击鼓》,一番怨情。怨战争降临,怨征无归期,怨幸福缺失,怨生命丢失。聊无所求,惟愿,放“我”归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评】《诗经 邶风 击鼓》:放我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