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

平遥古城整个城区布局有序,设计精妙,严格按照汉民族的礼制和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布局程式修建,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活标本,城的中心为市楼,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颇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序遗风。整座城池又是由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古文物建筑群。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1张图片


城门是进入一座城池的唯一关口。是维系全城安全的关键。在战争中是攻城的重点,也是城防的薄弱环节,所以城门要建造得坚固而牢靠。平遥古城墙门洞全部为砖拱券样,内设厚重的木制门扇。木制门扇还由铁皮包裹、满布铁蘑菇钉,从而增强门扇的刚度,减少了火攻城门的危险性。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2张图片

平遥城墙共有七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西边还有一个小南门。古人代对城门的设置非常重视,“城门者关系一方居民,不可不辩”就是很好的说明。城门的多少,按城的规模形制、行政等级和商业、交通的情况而定。普通的县城,多数只设四个城门。也就是城的每一边开一个,开在墙的正中。平遥城墙的东西两各多设了一道城门,不是行政等级的需要,而是与交通和普通有关系。     平遥城墙座北朝南,但南北交通的孔道却从东西方向横穿了古城,从交通上看,东西方向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另外明清两代以来,平遥县是山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金融业的发祥地,许多的豪宅巨贾多云集于古城,商业、贸易的吞吐量远非其它县城所能比拟。所以作家余秋雨这样说过“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中心不在省会太原,而在晋中的平、祁、太三县,其在尤以平遥为最”。而平遥地方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的说法也是平遥商业繁荣的佐证。基于这样的实际需要,平遥城墙在东西孔道各设二座城门是情理之中的措施。

古城六道城门的图解


关于城门的名称,明间习惯以城门的朝向来简称,如平遥城墙的七座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下西门,小南门。但每个城门也都取有非常文雅的名称,读之古娴雅、品之则意味深长。

南门门额为“迎曛”,曛通熏,有暖、热之意。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曛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简称为“曛风南来”和俗语中的“紫气东来”之意有异曲贡工之妙。

南门是平遥城墙的、主门,“迎曛”隐含着祥和美好,喜庆大吉之意。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3张图片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4张图片

小南门这里拍过1942,以前是城里的居民从这里进出,现在大部分都是从停车场的游客从这里进出。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5张图片

北门曰:“拱极门 ”拱是环绕,拱卫的意思,极是北极星(北斗星)星,古人有“拱北、拱辰、拱极”之说,而孔子《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拱)之。”“北极星”是天上的最尊贵的星宿,众星环绕而归附之。后世以此比喻四方归向。另外拱极也是星宿的一种,指离天最近的星。拱极两字体现了星宿光泽之下,古城德彼四邻,众望所归,四方都闻风而归附的意思。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6张图片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7张图片

上东门曰:“太和门”太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术语。太通大,语出《易·乾》“保合太合,乃利贞”解释为“乾”是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生育万物,各依其本质,赋予生命,有自然的法则性存在。保持这一自然的大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才是真正的详和有益,持续纯正,保证万国之安宁。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8张图片

下东门曰:“亲翰”。“岳侯增修城池碑记”中曾记载:“门匾亲翰二字,皆住捍卫之意也……”。因此,翰本无义,而通“捍”,即有“抵御、防卫”之意,《汉书·尹赏传》:“披锴捍,持好兵”即说明亲翰二字暗喻戎装满身,持利器和武士以浩然正气守卫着古城。下东门是从北往南路径平遥城的第一道隘口,因此平遥城墙下东门瓮城外还筑有附郭关城,足见下东门是平遥城墙的军事防御重点。即便是有廓城的保护,亲翰二字读来仍能感觉到凛然不可犯的戎备心理。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9张图片

上西门曰:“永定”则是江山永固,城池永保青春之意。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10张图片

下西门曰“凤仪”凤即是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书·益稷》:“箫韶九成,凤韶九成,凤皇来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这是古代相传的吉祥瑞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平遥城墙下西门内侧,曾建有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凤凰栖台,期待凤凰这一神奇祥鸟的降临。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11张图片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护城河的四周,由人工挖筑壕沟,再引水注入,形成了保护城墙的一道屏障。叫护城河。 

利用宽深的壕沟阻碍敌方进攻的措施,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使用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群体常在居住地的四周挖筑深沟以防止外族和野兽的侵袭。它的历史比夯筑土台的历史还要早,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二者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一般来说夯筑城垣和挖掘城壕,常驻机壕,常同时进行。挖深堑所得的土,就用来筑城。即经济又快捷,并且一正一负形成了双重防御体系。另外,护城河还是古代的消防设施,就象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城门一旦失火,人们就地取水,扑灭大火,控制火势蔓延,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正是这个道理 的例证 。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_第12张图片

    平遥城墙明代以前的夯城较低矮,护城河深宽各一丈(3.3米)。明隆庆三年(公元1169年)维修中拓宽至深宽各三丈(10米)。并更新木吊桥,清道光时又一次在护城河三壁包砌砖石,疏通河道,引水入濠并筑石桥设水闸。此后直至清光绪时仍然使用着护城河、吊桥等。

    这样的城防加上城头戎装整齐、弓弩齐备的守护兵勇,一旦有警,则戒备森严。小股的“流冠和顽匪”是很难逾越的。


本文转自http://www.shanxipingyao.com/a/ly/yj/54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