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袭人的底线
《红楼梦》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写了袭人与宝玉,试了景幻仙子梦中所授之事。
这里感觉,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应该发生那样的事,毫不突兀,顺其自然。
怎么会这样?大户人家,不是规矩更严吗?主仆之间,不是有着等级界限的吗?这里怎么什么都没了?宝玉一求,袭人就应。
联想起后文,袭人对宝玉的忧心忧虑,怕宝玉一天天大了,与女孩们之间生出不好的事来,伤了脸面。此刻她们做的难道就是很体面的事?
看袭人行止,真的是贤淑安份。后文的作为,让王夫人都另眼相看,还特意暗中提了工资到姨娘的份例。
对比现在,随随便便就和宝玉苟且了。真让人对她标准不一的作为不齿。
她的这种想法,如果换到黛玉身上,也可以先把生米作成熟饭,贾母或许为了大家的面子,提早为宝黛完婚,也未可知。
只是,她的这种作法,是依据什么作出的决断?
不必细想,当然是贾府的大环境了。就像我们现在人的做法,是依据现在的周遭大环境,作参照物是一样的。
也许在袭人眼里看多了,谁与谁不应该怎么,就怎么了,谁又与谁的主子,怎么怎么,后来就怎么了。
这种事太多,数不过来。而自己跟主子,如果也做同样的事,可能别人也说不得什么,大家都这样。
作者在这里,用一个被贾母王夫人,这些领导阶层都认可有好人品的袭人,来作此书的第一件苟且之事。对贾府的腐朽程度,划一个对比线。
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好的还这样,坏的还不知道坏到哪里去呢?袭人的底线已经是贾府的上线了。
二,周瑞家的体面
这一回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走的是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路子。
周瑞家的,是贾府的体面奴才。刘姥姥女婿的先人,也曾帮过他们。在这里,作者在她身上,也费了不少笔墨。不过,她还没有资格让作者写出容貌露个脸来。却着意提了她还有个丫头。
文中表:
“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
瞧瞧这气派,连下人都有使唤丫头。主子的豪奢就不必说了。
不是有人说,写东西,要想写他的美,就写她的丑。丑的时候就已经沉鱼落雁了,美的时候,肯定是美出天际。
此处,写贾府一个下人就如此体面排场,不用说贾府的威势了。我们可以依照周瑞家的作比较,打开我们的想象力,畅想一下贾府有多豪奢。
三,刘姥姥的作用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一直是一个次要角色的存在,她与贾府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表面上看,不过是一个打秋风的穷婆子,大观园取乐的女清客。
这些想法,是以前的印象。而现在,再读此书,发现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她的存在,非常重要,与黛玉呼应,一外一内,一远一近,对贾府作了全面的描写。
刘姥姥在整本书中,出现了三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大观园落成。第三次,是判词中的预示,搭救巧姐。
她出现的规律,是红楼梦开篇,贾府运势的巅峰,贾府的败落。
无独有偶,林黛玉也是在书的开篇进了贾府,她见证了大观园的兴衰,最后她死了,贾府接着就败落了。
由此看,《红楼梦》一书,是由林黛玉,与刘姥姥两条并行线,用不同的视角见证贾府的没落过程。
只不过,黛玉在内,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刘姥姥在外,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
不信请看,她们进贾府时的描写区别。
黛玉所见:
“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圈椅。”
黛玉在进贾府时的一应所见,都是说得出名字的。这也符合林黛玉也是富贵人家的身份。
而这一回刘姥姥看到的,就像我一样,没有见过什么,只觉得好,新奇,却叫不上名字来。
比如:
“上了正房台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象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这情形,我觉得自己到了现场,也会是这种反应。什么东西都叫不上名,只知道满屋里东西都是耀眼争光,叫人头晕目眩。高兴紧张得连话都不会说了。
再说穿着。
黛玉看到的王熙凤: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
刘姥姥看到的平儿:
“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
黛玉与刘姥姥,从眼界上分清了她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家世。
可在阅读上,她们的功能却是一样的。刘姥姥虽然是个小角色,其作用,也不可小觑。
四,冗长的开篇
重新细读《红楼梦》,的确学习到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但是,至今尚没有一本书可以称之为完美,这也是事实。
我们阅读前人留下的经典,也不能奴性地全盘照收。精华的部分就留下,糟粕则摒弃。
细读文字,真的是字字珠玑,口齿生香。可也不能否认,小孩子们的确不爱看的事实。
书到此回,已是第六回了,正文才刚刚开始。
文中表: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这本书出世的年代,大家都是慢生活。闲来无事,砌一杯茶,捧一卷书,慢慢细看,一边看,一边猜测着后面的结局,也未尝不可。
但是现在,抽出整块时间看书,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谁还有时间与耐心,看了五回才进入故事的开头?
如果作者活在现在,怕一个沉重的开头,就把自己的好作品压死了。
不过,瑕不掩瑜,纵然有太多的人说着《红楼梦》不好看,也有更多的人拿起来细读。
我就是那个说过不好看,又拿起来细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