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由劣质译著引发的思索一)

3.         知识匮乏。这个问题正日益变得严重。
退回几十年前,做为一个编辑,知识匮乏点就匮乏点吧,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中的人们关心的是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还没有提出过什么要求,能有本书读就不错了。

但现在不同了,时代已经大变,已经是21世 纪了。填饱了肚子的人们早就不满足于饱食终日了,人们的目光早以从碗里转移到了书里。人们需要大量的知识来填充自己的脑袋,并且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人们 对书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可读性、准确性、实时性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知识的时代,而且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挑剔。

做为一个编辑,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要想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要大量的读书,涉猎非常广泛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范那些低级的错误,才有资格去编辑作者或译者的书稿,才不会感到那样吃力。

诚然,无论编辑怎样刻苦读书,都不 可能精通所有的科学领域,甚至只是对绝大多数的科学领域达到多少了解的程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当你阅读了足够广泛足够多的书之后,你将会发现,你具备 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称为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使你具备某种对未知领域的先觉判断力,有了这种科学素养,你将不再会犯下那些明 显不符合科学逻辑的错误。这就象是一种广普抗菌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当某位译者再把100英寸理所当然的换算成2.5米时,你就会指出这个错误。因为你知道,原著作者之所以用英寸,而不用米,是因为他希望使用一个更为准确的度量单位,100英寸并不是简单的等于2.5米;当你以后再看到某部计算机书的译文中出现类似“这些接口符合连贯的标准”这样的文字时,你就会知道译者很可能翻译错了,这句话应该被翻译成“这些接口符合一致的标准”。

广泛的知识不是经过几天的饿补就能够补上的,要想具备类似能够查杀未知病毒的广普抗菌能力的科学素养是需要长期不断的刻苦学习的,是一个不能停止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而且,即便是你已经具备了相当水平 的科学素养,专业书稿中的一些知识你还是可能完全看不懂,没有关系,你只需完整的将这些知识保留下来就可以了,会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将能够看懂这些知识。无 论你怎样努力,你仍然要相信还是会有大量的多的数不清的知识不是你的智慧所能理解的,这不是你的过错,保留这些知识,不要因你的无知和随意而导致作者、译 者和读者的失望。

解决方案:一,承认自己的无知,时 刻把自己作为一个求知者,尽管你已经编辑过很多书,但这并不等于你了解了这些书中所讲述的知识,这就像卖音乐磁带与懂音乐完全是两码事一样;二,在承认自 己无知的前提下,不断的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涉猎尽可能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这将有力的提高你的编辑水平,顺便说一下,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你的文学素养也会自然的提高;三,你要相信,无论你怎样努力,仍然还是会有大量的多的数不清的知识不是你的智慧所能理解的,对于这些知识,你要做的就是原 封不动的保留它们,不要因为你看不懂而删除它们,或是试图将它们用你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或修改,你的这些做法会导致书变得支离破碎和含义曲解,从而导 致可读性变差和出现严重错误,或许你认为你正在使文字变得简洁和易读,但更大的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你正在做的是什么,你的删除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四,如果 你实在就是知识匮乏,而且不思进取,那么你应该主动辞职,这个职位需要有广泛知识涉猎和不断进取的人。

4.低估读者的能力和缺乏幽默感。这本来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但现在这的确成为了一个问题。

你做为一个编辑的同时,仍然可以是一位读 者,你不会在获得编辑身份的同时丧失了读者的身份。但很多编辑一旦成为了编辑,一条鸿沟就开始在他与读者之间产生。编辑们开始低估起读者的阅读能力,最为 明显的一点是他们开始莫名其妙的认为中国的读者是无法理解长句子的,因此,编辑们在对待译著时,总是不断的告诫译者要把英文的长句截成一段段的短句,以符 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不能 阅读长句子的习惯的。于是我开始查阅资料,在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从来没有一本历史书中记载说中国人无法阅读长句子,汉语也根本不缺乏驾驭长句子 的能力。 古文中的句子都是很短的,那是因为对于古文而言,只有用这样的短句才能传达那种直达人心的思想,才能具有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来看孟子的这段话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再来读读这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试想,如果把 这些古文短句用现代语言 解释成长句,那种深刻和震撼的语感将立刻消失。 要想体会和感受那种深刻和震撼,古文就不能用现代的长句来解释。

同样的道理,英文的长句也不应该被解释成 中文的短句,且不说这种截断经常会导致意思曲解,仅就语感而言就会丧失很多,只要长句子的翻译无误,只需读上两遍,你就能够真切体会到原著的味道,这是同 阅读那种截断成短句后的感觉完全不同的。译著的长句恰恰同古文的短句一样,是可以直达人心,产生震撼的。

再来谈谈幽默感的问题,一般认为,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就像爱情一样,幽默也是难以描述的东西,但幽默可以很好的被感知,当你和一个幽默的人待在一起时,你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他的幽默,并因此感到快乐和放松。

在有些编辑看来,在技术性的译著 中,一些原著中幽默的话和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是可以删除的,用他们的原话是“可以不必完全忠实于原著的”,这是我听到的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唤起你作为读者 的身份吧。对于一部技术性的译著,本身从阅读上讲可以说是容易引起疲劳的书。原著的作者长期从事这种技术工作,已经从工作中体会到了乐趣,所以在写书时很 自然的把这种快乐和幽默写入到书中,并期待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这些,他的期待正是读者的期待,技术书的读者总是喜欢阅读那些语言风趣幽默的技术书。一 部语言苍白、死板、生硬的技术书和一本电话号码簿没什么区别。

解决方案:一,认识到汉语是强大的,中国人完全而且一直就有能力阅读长句子;二,幽默是技术书必不可少的部分,读者只有在快乐中才能读完超过1000页的书;三,如果你实在是缺乏幽默感和阅读能力薄弱,那么你应该主动辞职,这个职位需要有幽默感和善用汉语的人。

       基本上,如果一个编辑称职了,那么,出版社想出一部不合格的书或译著都难。本来下面的这些问题不需要再谈了,但只谈编辑方面而不谈译者方面,毕竟有些说不过去,所以—
现在,我来谈谈作为出版社应如何挑选译者,以及一个译者应该做到什么。
首先,如何选择译者,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让我们看看对同一段英文的两种中文翻译。英文原文出自《魔戒》第二部《The Two Towers》。
原文:'Where sight fails the earth may bring us rumour,' said Aragorn. 'The land must groan under their hated feet.'
译文一(我的理解):“眼睛虽然看不到了,但大地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线索。”阿拉贡说:“在他们被诅咒的双脚下,大地会发出哀嚎。”
译文二(《译林》版):“抬头不见低头见,脚下的地会给你透露点消息。”阿拉贡说,“他们该死的脚不是会踏得大地哼哼作响吗?”
再来看看另一段英文的两种中文翻译。

原文:'I have been among them,' answered Aragorn. 'They are proud and wilful,but they are true-hearted, generous in thought and deed; bold but not cruel;wise but unlearned, writing no books but singing many songs,  after the manner of the children of Men before the Dark Years.

译文一(我的理解):“我曾经是他 们中的一员,”阿拉贡回答。“他们是骄傲、自视甚高的民族,但无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他们都光明正大、心地慷慨,他们勇敢但不残酷,睿智但并非饱读诗书; 他们并不以文字记录历史,而是以豪壮的歌曲世代相传,举止就像是黑暗年代之前人类的童年时期。”

译文二(《译林》版):“我在他们那儿待过,”阿拉贡答,“他们既傲慢又固执,但待人接物忠诚大方。勇猛而不残忍,聪明但没学问。不会写书,但会唱很多歌谣。举止很像蒙昧时期人类的小孩。”

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必然会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觉。

出版社应如何挑选译者

1.       出版社在挑选译者前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首先自身要对原著大致了解。我所谓的了解决不仅仅只是知道著作的名字那么肤浅。

作为《译林》出版社,当你们在为 《魔戒》这样的文学巨著选择译者前,你们应该多少了解一下这本书是谁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写的,他写的大致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工作你们没有做好,否 则,你们不会选择那样一位译者,那样的译文也不会被审核通过。《魔戒》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J·R·R·托尔金所著。这个故事讲述的 是一个以中世纪为背景的被称为中土世界(Middle Earth)的旷远大地上所发生的关于正义与邪恶、勇气与恐惧、爱与牺牲的故事。这是一个由哈比人、巫师、人类、精灵、矮人、树人、半兽人,以及其他各种 奇异生物共同演绎的史诗般的英雄故事。

作为出版社,如果你们了解了这些, 你们就会知道对于这部书的翻译,应该翻译出那种黑暗的中世纪的感觉,应该翻译出那种魔幻的感觉,应该翻译出一部英雄史诗的感觉。我再次提醒你们,这部书是 出自一位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之手,而绝不是出自一本小学生作文,更不是什么市井文学。

看看这些译句吧—“抬头不见低头见”、“该死”、“哼哼作响”、“待人接物忠诚大方”、“聪明但没学问”、“人类的小孩”。你们亵渎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作者和读者的极大伤害。

2.       选择有责任心的译者。关于责任心的重要性,我在前面谈论编辑问题时已经基本说过了。只有有责任心的人,他的其他方面的才能才会得到有效的保证。

但现在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判 断一个译者是有责任心的,这不太容易。但我认为可行的办法,不外乎四种:一,根据这位译者以往的表现来判断,如果这位译者以前翻译过东西,那么,这些过去 的记录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二,通过与译者进行交谈来判断,如果这位译者以前从未翻译过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就不会是一个好译者),那么,通过深入的交谈 将能够感受到一些译者对翻译的态度;三,让这位译者翻译几页原著,这能很直接的看到一个翻译结果,但这个结果未必是可靠的;四,询问这位译者对翻译时间和 译费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对翻译的时间要求长的和对译费要求高的译者是好译者。

很多出版社对于上述第四点不以为 然,他们强调,对于技术书而言“要的就是快,要迅速推出,占领市场”。的确,对于技术书而言,实效性的确是很重要的,但这有一个前提—质量。中国的读者现 在已经对中国的超实效性感到厌烦,以计算机书为例,往往一个软件的新版本的测试版都还没有发布,软件新版本的书就已经上架了。这在国外是没有的事情,即使 你身处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你也只能是在一个软件的新版本发布后的至少两个月之后才能见到相关的书籍。这绝不是因为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比美国强,而是因 为在中国,出版社中超实效性的不正之风正愈演愈烈。拿着软件的测试版写正式版的书根本不算什么,拿着软件4.0的版本写5.0的书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这种不正之风吹到引进的外版书上,就变成了只给译者短的不合理的翻译时间,可以说,能够接受这样短的翻译时间就足以说明这位译者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要想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翻译完,就必须妥协,就只能不求甚解、含糊其词、得过且过,错误百出。

我前面说过了,低劣的图书质量已经让中国的读者对中国出版业的超实效性感到厌烦。读者完全能够接受甚至是期待着中国的出版社把出书的速度降下来。读者希望看到好的翻译。

没错,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好的翻译。 是没有做任何妥协的好的翻译。而“好”通常就意味着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工作就意味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花费更长的时间是值得的,实效性没有因此丧失,它 只是趋于合理,而读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好的译著。优美的文字、老道的术语、地道的口感,准确的技术,以及有价值的信息。
蕴含了大量工作的好的翻译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拿到更高的译费。一刀切的译费制度是不合理的,是会打击好的译者积极性的,是容易让水平差的译者浮上来的,是容易选择到水平差的译者的。

3.       选择在很广大范围内涉猎知识的译者。这点在挑选科技类著作的译者时尤为重要。其重要性的原因就是我在前面所谈到的科学素养问题。要知道,所有的科学都是相通的。

对于一位译者而言,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素养,如我前面所说,就像具备了广普抗菌能力,就不会再犯那些低级的错误。相反,如果不具备科学素养,即使具备很高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也会犯很低级的错误。

当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科学素养还能发挥指南针的作用,给译者指明一个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这将有效的加速问题的解决和帮助译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一位涉猎广泛知识的译者而言, 一旦他遇到翻译困难,他广阔脑海中所有门类的知识将立刻调动起来,庞大的知识库开始开足马力,高速的运转,你甚至能够听到这部庞大的机器高速运转时发出的 轰鸣声,所有的知识之间互相发出质询,并得到响应,海量的数据在瞬间传送,亿万种可能被提出和否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的答案或通往最终答案的途径将 显露出来。

而对于一位没有涉猎广泛知识的译者而言,狭窄的门类中的知识只能自问自答,知识之间没有质询和响应,没有沟通,灵感和茅塞顿开当然就无法产生,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

4.       英文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我之所以把这点放在最后,是因为这点的重要性不及前三点。

当然,我这么说决不表示我认为这点不重要。恰恰相反,在保证了前三点的前提,这点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这点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我就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