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

周末去看了吕敬人的书籍设计展,本来只是抱着被艺术熏陶一下的心态去看的,因为确实很多艺术展览去了都看不懂。。看完之后真的是满满的感动,被这位70岁仍坚持工作并一直传播艺术的老爷爷所感动。展览的地址在今日美术馆,门票居然是免费的。老人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真的值得尊敬。展览的书籍都是吕爷爷的设计精髓。很多书籍都获得了国际大奖。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1张图片
朱熹的千字文书籍设计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走进展厅就看到吕爷爷的恩师川浦康平提的序,进去之后是吕爷爷的各种书籍展示,以前我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仅停留在封面设计的认知上,觉得就是版式设计和字体设计的结合。看了这次展览后发现设计一本书原来是那样的复杂,不仅仅是封面设计还要考虑纸张的选择、装订线的设计、以及侧面的设计,吕爷爷说设计书籍就像导演排戏一样,要有开始、高潮、起伏以及落幕。书籍不是平面设计而是一个具有空间感的六面体设计,吕爷爷设计的书本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符号的运用都与内容紧密相连,使其更具可读性和艺术的价值。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3张图片
超级美的书籍


吕爷爷把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复制,内容不能动,要完全原汁原味 。如古籍书的设计。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种叫商品书,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不计成本,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感觉很多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他的经历一定很丰富,也很不平凡。吕爷爷70多年的人生大事记布满了展厅的一面墙,至少有十几米长。他在书籍设计上获得了无数海内外的大奖,还担任各种国际书籍评委。在清华美院担任了十年教授,退休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的研究班。他的一生桃李满天下,如今70岁的他依然孜孜不倦的传播艺术,并引导着无数热爱艺术热爱设计的年轻人。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11张图片
吕爷爷的人生路程

也有人说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喜欢用平板电脑手机、kin-dle来阅读电子书。纸质书可能会被淘汰。吕爷爷说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取信息的阅读,在所谓的快餐阅读时代,人们用各种比纸质书本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无可厚非。

但是纸质书的存在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快阅读往往获得的是信息符号,慢阅读可转化成长久记忆的知识。我们拿到的书,有视觉、嗅觉(油墨、纸张的味道)、触觉(手感)、听觉(翻书声音)、和品味书的内心感觉,即所谓的五感。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经过设计的纸质书时,与纸张亲密接触,它的质感,自然的肌理给人另一种有温度的阅读享受。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12张图片
《五感》海报


正因为电子书的普及才让纸质书显得更为珍贵,也给了纸质书设计很大的空间。电子书是平面的阅读,而纸质书会更加完整更加全面让读者体验读书的乐趣。就如照相机的诞生并没有让绘画消失,反而省去了画家的简单复制,从而能更大的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也并没有代替手写的艺术,反而让书法显得尤为珍贵。

展厅浏览到最后是一张吕爷爷背影的照片,他正在墙上涂写着什么。走近一看是满满的日程表,而表格上的每一天行程得满满当当,并标注着各种颜色。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学无止境,学习和年龄无关,抱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相信一定会收获一个无憾的人生。从现在做起吧,珍惜即将逝去的每一个今天。

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书籍设计大师——吕爷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