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味道,有深切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早有人议论过多次了。我今天也来写一篇,聊聊我体会到的“文章的味道”。
实录提要:
文章与味道,有深切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早有人议论过多次了。我今天也来写一篇,聊聊我体会到的“文章的味道”。
最不入流的文章,常常被称为臭不可闻,这种文章文辞太差,语言混乱,搞不好还自鸣得意,盛气凌人。简直让人不堪卒读,读了之后,也多半会因为杀伤力太强,让读者有“被恶心到”的感觉。我们如果有幸读过一些过去的大字报文章,就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稍好一点的文章,可以称之为索然无味,这种文章虽然也一无是处,但是还不至于令人恶心。没有读过,毫不可惜。大多数学生的命题作文,都不过是这个水准。可怜天下的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去批改那种“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之类的文章。
再好一点的文章,可以称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样是没啥味道,为啥又“弃之可惜”呢?这种文章,通常还有些干货。大多数的IT技术类文章与书籍,都是这个水准。大概是因为搞IT的人,多半语文很普通,能把知识点介绍明白,语句通顺就不错了。
再好一点的文章,就值得读一读了。当然还可以再细分一下:有滋有味的开胃小菜、大快朵颐的招牌名菜以及回味无穷的传世珍馐。
开胃小菜,大多数满分作文、精品美文,很多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里的文章,能够达到这个水准。不妨一读,颇有些乐趣。
招牌名菜,有不少畅销书,号称一时洛阳纸贵、传诵一时的热门文章,我们会在很多时候被人推荐,甚至被刷屏,读过之后,也觉得确实不错,很愿意向自己的朋友推荐。这样的文章,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水准。
传世珍馐,《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那种经过岁月的沉淀,值得反复品味,一读再读的诗、书、文章,可称传世,可谓珍馐。
既然是讲味道,那么咱们就还是以做菜来打比方:选料宜精、配料宜巧、工序严谨、火候恰当、摆盘美观,这样才能做出一道好菜来。
我们经常说,要想在写文章的时候,信手拈来各种素材,运用之时恰如其分,平时的素材积累很重要。过去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也经常提醒我们,要注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留心积累。但是,现在的问题和当年不太一样,素材到处都是,网络上一搜一大把。但是,怎么才算是讲究呢?
用典与用梗的区别。过去写文章的时候,比较讲究用典,现在人写文章,往往喜欢用各种梗。当然,平心而论,所谓梗无非是比较新的典故而已。所以,我并非反对在文章中用一些梗,但是这样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再过1~2年,这个梗就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除非我们的文章足够好,好到将来会有人给我们的文章做注释(做梦)。如果一定要用梗,也应该选择那种很容易理解的梗,比如“叶公好龙”这样的词,即使我们不知道当年叶公发生了什么糗事,也能够大概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较之“十动然拒”,“喜大普奔”就好懂得多。
等而下之的一种素材,就是表情包。那种无法生动的运用语言,却动不动就在文章里面插入表情包“强行滑稽”的人,通常是表达能力匮乏的家伙。
有一类蒸菜非常有特色,上面是腊肉、香肠,下面垫的是豆腐干。蒸的过程中,肉香伴随着油脂渗透到豆腐干里,使得肉不会那么油腻,而豆腐干却更加好吃了。还有一道上海本帮菜“腌笃鲜”,春笋、五花肉、咸肉,炖出来的汤:汤鲜、肉香、笋脆,颜色还特别好看。行文至此,简直馋得不行。
写文章的素材搭配,也特别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让读者感受到滋味一层又一层,层层递进。虽然单独一味的风格,也可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巧妙搭配,互相促进的结构,会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作为尝试,我的这篇将文章与美食混搭起来讨论的写法,也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享受。
当然,“调料太多”的文章,通常不会太好,因为喧宾夺主。“乱炖”的文章,通常也不会太好,因为缺了主次之分。“拼盘”的文章,通常也不会太好,因为根本不能算一道菜,只不过是放在一个盘子里而已。
做菜有工序,这个大家都知道。在餐饮行业,最讲究工序的应该是连锁快餐厅。严格的工序有什么用呢?确保质量不低于常规水准。那么,如果要类比在写文章里,工序又是哪些呢?
一丝不苟的处理基础素材,不滥用,不套用。虽然同一个素材的确可以用在多篇不同的文章里,但是针对当前的这篇文章,应该如何用上这个素材,也是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再好的材料,也不能随随便便一锅烩。不同的食材与调料下锅的顺序,是非常讲究的。文章的段落与文字的递进,也是一种“顺序”。虽然不必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结构。但是结构、节奏、前后呼应之类的手法,都是常见的“工序”。
再往上一层,写文章前的腹稿、写作时的思索与组织、写完之后的检查与校对,也是工序的一部分。虽然的确有天才,七步成诗、倚马可待;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的写、认认真真的检查,比较不容易犯低级错误。
火候是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孔夫子早就说过:“过犹不及”。但怎么才算是过?怎么又算是不及呢?炒菜的时候,盐放多了不行,放少了也不行,但是总可以尝一下,然后再做调整。炖肉、小炒之类,也是类似。火大了容易焦糊,时间短了又容易夹生。通常做菜的经验,也是宁可少放点,火小一点,然后慢慢再加。一下子加多了,火太大了,再调整就难了。
当然,也有一些菜特别讲究猛火爆炒,小火炒出来,味道就完全不对了。这实在是太难了,只能靠多练习。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想掌握好火候,也非常困难。用力过猛,文章就会显得“矫情”、“浮夸”;用力不足,又会显得“平淡”、“苍白”。要想恰到好处,也只能是多练习、多反思,多听取读者的反馈。另外就是自己文章,过一段时间回头再读。以一个读者的角度,仔细体会,看看哪里太过,哪里不足。大概也只能这样了。
一盘菜端上桌之前,总要经过一些修饰。哪怕是在自己家里炒菜,也会把菜装盘放成一个看起来过得去的样子,再会把盘子的边缘擦拭干净。如果是在饭店里,还会讲究颜色搭配、造型美观之类。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类似的问题。标点符号、段落间距、字体字号、着重加粗。讲究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一看之下,就感觉很舒服。如果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再不分段、分行,缺少多级目录与小标题,这就没法读了。
虽然我们不必学习与研究专业的排版,但是略作了解,稍加注意,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容易被人阅读。
诸位如果读完上文的部分,大概会有这样的观念:文章与味道有类比关系,所以写文章与做菜也有类比的关系。其实,这却是一个误解。如果炒一个菜就像写一篇文章,那么一个厨师每年要炒几百盘番茄炒蛋,就相当于写了几百篇文章?每篇都一模一样?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一个作者不是普通的厨师,而应该是一个高级餐厅的厨师长,他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日常的炒菜,而是设计与改进菜品,并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家有一个比较奢侈的小爱好,就是经常找各种理由去吃王品台塑牛排。一年大概会去10多次,去得多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王品经常会改进自己的菜品,也会不断推出自己的新菜。比如他们去年推出了一道“牛小排清汤”,已经非常好吃了。最近又做了一些改进,在汤碗里首先放着用很薄的生牛肉片裹成的一个牛肉团,然后现场倒入牛肉清汤,将生牛肉片烫熟,这样一种工序上的改良,使得牛肉的口感,更加鲜嫩可口,这就更赞了!
还有更多的改进,是在菜品的外观、摆盘甚至装饰上的。据我们分析,这些精美的菜品,有助于食客拍更多的照片发到点评网与朋友圈,以招揽更多客人。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类似的问题: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人更加愿意转发呢?(不转不是中国人?这就太low了!)
我非常喜欢周星驰的《食神》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那么,怎么才算是用心呢?首先问问自己:我想要做出什么样的菜?我希望别人吃到我的菜时,有何感受?
如果一个人的回答是:我想要做出大家都喜欢吃的菜,吃得心满意足,吃得意犹未尽,下次、再下次还想再来,不但自己想来,还不断的呼朋唤友,一起过来。这样的心,就算是诚了!
反之:我想做出能够卖出500%利润的菜。我想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看的菜。我想要做出能够拿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菜。我想要做出食客看到名字就想点的菜。这样的心,就偏了。 因为你追求那么多,却唯独忽略了食客(读者)的感受。
写文章也是类似。你想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微信公众号10万+的爆款文章?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打赏?有多少人转发?这些数据,真的值得追求?
真正的好文章,5年、10年,甚至百年、千年,依然值得一读。读者依然会有收获,有感动,有启发。这样的文章,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品尝别人的手艺。怎么知道自己的菜做得好不好吃?除了自己尝之外,还应该尽量多去品尝同行的手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尝遍酸甜苦辣咸,才能明白自己的菜属于哪种口味,应该做何调整。写作也是一样,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到现在更应该阅读各种网络上流传的文章与作品。甚至是网络小说,时鲜的段子,爆款热帖,都不妨找来看看。看得多了,才能有所分辨,有所取舍。
品尝人生的滋味。《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固然是一种夸张。但是不经历多姿多彩的人生,也很难写出深入人性的文章。杜诗有云:“文章憎命达”,当然也是一种愤懑之语。但是缺乏反思,浑浑噩噩的人,的确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接受他人的品评。实话实说,一个人是很难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或者自傲,或者自卑,或者高估,或者低估。要想真正认识自己,准确的评价自己,只能从不带过滤的接受他人品评开始。有人夸,未必就夸到点子上。有人骂,也未必骂得恰当。喜欢我文章的人,也未必我就要引为平生知己。讨厌我文章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脑残黑。
有比较、有鉴别、有思考,然后才能不惑于潮流、不惑于人言,也不惑于自己。这样,大概就能称之为有品位了吧。
在炒菜中练习,似乎比较容易理解:一盘菜,再炒一遍,然后琢磨怎么改进。但是在写作上,怎么才算是多多练习呢?
也许有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每天练习写一篇;每天写1000字;一万小时练习......
但是在我看来,要诀就是四个字:绵绵若存。不是在写作,就是在打腹稿;不是在打腹稿,就是在琢磨怎么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是在修改自己的文章,就是在琢磨人家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过段时间,把自己的文章再翻出来看看,再琢磨琢磨。
总之,所谓练习,不是要成为网络写手,日更一万字,而是为了不断精进。怎么写才算好?怎么写才能更好?人家为啥写得这么好?我能不能再写一篇,写得更好一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绵绵若存,念念不忘。大概就是这样了!
我没有读过韩寒的小说,但是却吃过一次他开的饭店,名字叫“很高兴遇见你”。他里面的菜名,很有特色: 你侬我侬蛤蜊面包汤、相濡以沫芝士蛋糕 、你没吃过我的豆腐 、 寒之寒;诸如此类。据说这就叫“创意菜”。但是我吃过之后,却不打算当回头客。这不是创意菜,不过是“创意菜名”而已。进而我还想,搞不好他的小说,也不过如此。
在写完自己的文章之后,我去搜了一下前人写过的关于如何练习写作的文章。找到了一篇《茅盾:怎样练习写作》。果然是大家,人家写得就是好,深入浅出,朴实无华。最后的总结是:“练习写作,并没有什么秘奥法门,只在多写多读,不怕修改,写了以后去读,读了以后再写。”
这篇文章,也是我的一次写作练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乐趣与思考! :)
本文首发于GitChat,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需与GitChat联系。
阅读全文: http://gitbook.cn/gitchat/activity/596234db5e8d6a4cda056c0d
您还可以下载 CSDN 旗下精品原创内容社区 GitChat App ,阅读更多 GitChat 专享技术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