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个人能量,人们经常会想到资源、人脉、关系、财富等外在方面,往往忽略掉了情绪、态度、动机、预期等内在部分。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来解开心理能量的神秘面纱,学习如何得到正面心理能量的“加持”。
01
皮格马力翁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雕像,并且真诚地爱上了她。
他天天和雕像依伴,把她当成真人,为她穿戴美丽的衣装、项链、戒指……在庆祝爱神阿芙罗狄忒的节日中,他祈求上帝赐予自己一位如这雕像一样的妻子。
终于,他的真挚爱情和真切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阿芙罗狄忒给了雕像以生命并赐名为盖拉缇亚,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娶了盖拉缇亚为妻。
02
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为了验证自己的人际期望效应研究,用大白鼠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分两组,他告诉其中一组实验者,实验用的白鼠善于走迷宫;而对另一组实验者则说实验用的白鼠不善于走迷宫。
结果显示,认为白鼠善于走迷宫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学习走迷宫时的表现,都优于认为白鼠不善于走迷宫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这进一步证明了期望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罗森塔尔并未由此止步。他想,如果实验者期望白鼠聪明,白鼠就变得聪明,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聪明,学生就可能变得聪明。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1964年,罗森塔尔与加利福尼亚一所小学的校长里诺·雅克布森合作,开始以小学生和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实验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先对1至6年级的18个班的小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智力发展测验”而实为智力测验的测试。
然后,在实验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告诉这些班级的教师“通过测验显示,这些学生的智力将在未来的8个月中得到令人惊讶的发展”,从而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
8个月后,又进行了同样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那些被期望智力会得到大发展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在智力测试的分数上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以《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为题发表了研究成果,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后来,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研究结论提出怀疑,并对实验的科学性提出批评。但是绝大多数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都得出了较为集中的结论:教师期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成绩。
03
好了,罗森塔尔这个实验对老师教学很有启发,圆圈心理的老师们要好好琢磨琢磨。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只局限于教育领域,我们打开视野,举一反三,看怎么把这个效应用在更多地方。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罗森塔尔的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点尤为关键:
1、 实验中的教师完全相信罗森塔尔对他们说的话,甚至深化为自己的一种观念;
2、 教师把这种“观念”转化为预期,投放在学生身上,这种预期起到了“加持”的作用。
上边这两点加在一起,用一个词来代表,就叫“正能量”。这个“正能量”跟我们平时喊的口号不一样,它是一种真实的推动力。
那我们想一想,在家庭关系、事业发展、孩子教育、个人提升等方面,我们只要在哪怕很小的一个点上符合了上边两条,是不是也会得到这个“正能量”的“加持”呢?
04
再说一个反面例子。
前不久,一位女士来咨询婚姻情感问题。将近四十岁的年龄,看起来很干练。
坐下后说了说基本情况,然后就谈到了自己的婚姻,开始抱怨老公,“不关心自己”、“生病了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经常出差”、“对父母比对自己好”,还有很多其他生活琐事,抱怨了足有半个多小时。
我礼貌的打断了她,引导她放松,然后问:“你理想中的老公是什么样子的?”她停顿了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就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然后吞吞吐吐的说:“不要只顾工作,不关心我”。
我说:“如果把'不'字去掉,用正面的词语表达,你会怎么说?”
她说:“我希望老公多关心我”
我说:“如果把你的这个期望转化为你的需求,你会怎么说?”
她说:“我需要老公关心我”
说完,眼泪悄然而下,像个孩子一样。干练的盔甲也不见了。哭完之后就好像找回了自己。
于是我让她做了下面这个小练习。
“你现在不要想老虎,不要想黄色的老虎,不要想张着口的黄色的老虎。好了,你现在想到了什么?”
她说:“老虎”。
05
就是这样,当我们总是抱怨外界,或者不希望别人怎么样的时候,往往吸引来的就是自己抱怨的这些内容,因为我们的心理预期中无意识的充满了这些内容。
这就好像是反面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也符合上边说的两点,只是用在了反面。于是就被“负能量”给“加持”了。
所以,每个人一定都是有能量的,怎么使用这个能量,选择权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