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黄昏里的大运河

秋日黄昏里的大运河_第1张图片
云清燕摄

秋日的黄昏里,我喜欢沿着这条河散步。

秋高气爽,天空蓝得像一块纯净的水晶,映得河水也分外清澈。夕阳的余晖把河水染得金晃晃的,连岸边的草木也仿佛被镀了一层金色。

这,是北方一年里最为舒服的季节。天,不冷,也不热。风,不湿,也不厉。没有蚊虫叮咬,也没有蛙鸣聒噪。只有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中此起彼伏地“唧唧”吟唱,偶尔传来一两声“嘎嘎”声,那是藏在芦苇丛中的野鸭子在呼朋唤友。

这,也是一天里最为闲适的时候。没有“一天之计在于晨”的紧迫,也没有“锄禾日当午“的忙碌,而黑夜尚未来临。这一天里太阳的最后一抹光辉,如同捡来的一般,让人分外珍惜。

河边,有人在静静地垂钓,长长的钓杆下,是满怀期望的守候。坐在水边的老者,在学习吹唢呐,音调听起来比前几天已多了些许婉转、悠扬。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追着一只金毛撒欢,身后是他的父亲深情而专注的目光。

看上去,这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河了。

如果不是河边的标示牌和手机地图的提示,来这座城市已有几个月的我,大概到现在也不会知道,天天沿岸散步的这条河,竟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河堤上生满了野蒺藜、狗尾巴草、蒲公英,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它们可能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生长在这儿了。

这条河,源远流长。据记载,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她曾经“经略国门”“供养京师”“转运江南”,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命脉。她曾站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吸引着历朝历代多少人的目光,左右过多少人的命运!

她举足轻重,闻名遐迩,很多区域的兴衰,诸多朝代的更迭,都与之息息相关。现在的天津市,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直沽寨,就因漕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津卫”,乃至成为今天的直辖市。

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

这夕阳西下安静闲适的时空,若在几千年前,该是怎样一幅百舸争流,繁忙喧闹的景象?

云清燕摄

脚下这块土地,不知道曾被多少纤夫喊着号子踏过?他们的脚上扎着野蒺藜,裤脚上粘满蒲公英、狗尾巴草的种子,血与汗都曾润泽过两岸的土地。

身边这条静水流深的河,不知载过多少艘船?驶过多少道帆?浆声帆影中,是百姓们的悲欢离合。熙来攘往中,是帝王将相们的雄心壮志。如今,这些都随着风,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历史的舞台上,京杭大运河逐渐被边缘化。

这条著名的河流,除了南方局部河段能通航外,慢慢地就只是活在历史课本中了。

记得二十年前,曾有深圳的朋友来家乡的小城出差,知道京杭大运河从此地经过,特意让我们带着去看看,结果只见到一条飘着垃圾的臭河沟,毁了这条河在心目中自小建立起来的形象。

近些年,随着国家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随着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工程,运河沿线治理已全面开展。

我的家乡小城所在的运河河段,如今两岸也已被整修成了运河文化公园。据报道,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于2020年实现复航。

草木之心至纯,总是比动物更能敏锐地感知季节的更迭。因为它们知道,在季节的舞台上,没有永恒的主角。枯荣更替,才是永远的主题。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

运河的水,在星与月的笼罩下,依然静静地流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日黄昏里的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