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光点亮心灵(哲初二)

当信仰丧失了,荣誉也失去了的时候,这人等于死了——惠蒂尔

                                                           ——题记

  2010年7月5日,广西灌阳县民族中学初一学生陈桥死于过量吸食k粉;汕头市的15岁孩子阿兵吸毒上瘾,开赌庄赚钱买毒;粤东山区19岁女孩小敏想“先吸后戒”却一发不可收拾,和男友先后进了戒毒所……

  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行为,让我深感痛心!

  因吸毒,他们不仅把家庭搅得鸡飞狗跳,甚至用暴力碾碎原有的幸福温馨;因吸毒,他们不仅亲手摧毁了原本美丽而充满希望的人生,甚至还将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行为会像瘟疫一样让吸毒现象在同龄人中不断蔓延,使祖国的花园里少了一抹应有的亮丽。

  毒品的危害从幼儿园开始学校便年复一年地宣传教育,不定时的还会有警官教员来做一次演讲,用骇人听闻的事例与触目惊心的数据来展现毒品的恐怖。这些,我们应该早已铭记于心。那些本该在书声朗朗的校园里享受学习的欢乐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去做呢?我认为,直接原因还是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古希腊的神话潘多拉的盒子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原有的大地是一片和谐欢乐,而宙斯为了惩罚幸福的人类,给了少女潘多拉一个精美的盒子并叮嘱千万不要打开,可就是因为这句话,她的好奇心使她日日夜夜都在苦思冥想,好奇成病,最终因为极度的好奇打开盒子,放出了灾难与疾病。青少年心灵稚嫩,不能明辨是非,很容易在一点点的诱惑下而激发内心的好奇从而误入歧途,更何况这种白色诱惑经常会弥漫在校园,弥漫在青少年的身边。据报道,70%以上的青少年吸毒都是因为“大哥大姐”和“同学哥们”的诱惑。不能抵制这样的诱惑,便会一次、两次、三次……最终必然吸毒成瘾,坠入深渊无法自拔。

  毒品凭什么使得青少年明知毒品猛于虎也要拼了性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没有信仰,没有那种让他们奋斗的信念和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正是源于他们精神的麻木空虚。经常能看到在公园的角落里、昏暗的路灯下一群群衣着怪异、满口脏话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灵似一个空壳,一片漆黑,藏在阳光无法触及的灰岩下——潮湿阴冷,让邪恶的念头如病菌般悄然滋生,贪婪地吞噬他们仅有的丝丝意志,促使他们走向吸毒的深渊,靠麻醉来填充心灵。相反,古人尝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是不会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宝贵的思想浪费在任何其他的事上,自然就不存在会受到毒品的吸引——他们自身的知识所带的判别能力和信仰带来的强大意志力根本不会给这种毒瘤般的东西有可乘之机。

  生物学上说,想要阻止传染病的扩散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下手,禁毒也八九不离十。1840年的鸦片战争便是由于英国人引入中国的鸦片没有被立即禁止而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官府要员由于追崇登仙妙膏而腐政贪税最终惨遭列强的蹂躏。而如今《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经全面以国家强制力禁止种植、制造毒品,禁止走私、贩卖一切有关毒品交易的事情,并且在边境、海关等人口流动大的地方设置查毒的警员以保证毒品远离人群,所以想要禁毒,我们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侧重易感人群。

  容易吸毒的人大多心灵昏昧、精神空虚,缺乏可以明亮心灵的东西,所以他们会铤而走险,以求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特别是缺乏坚定信仰的青少年,一不小心便会误入歧途。泰戈尔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没错,信仰就是心灵上的一束微光,用最温暖的吻,最热烈的拥抱来为你扫除毒品乃至一切不可见光的俗念。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强制手段来控制毒品的源头与传播,估计无法走向彻底,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有可能争取到任何获得毒品的机会。

  禁毒,最重要的是治“本”,而“本”恰恰就是人们的心灵,我们要秉持自己坚定的信仰,去克制自己内心的毒,从而抵制外界的毒;我们要用信仰这束微光点亮自己的心灵,如作家王开岭所说,努力做个精神明亮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微光点亮心灵(哲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