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历史观的重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别从政治的组织、人事;考试制度;税赋制度与国防兵役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钱穆先生总结道中国传统政治的趋势有:1.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2.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特权逐渐废除,政权公开,但是平铺不一定有力量。政府始终是高高在上的了,规定只许读书人可以出来问政3.知识分子,至多只能维持三代4.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

        中国从秦代开始的帝制一直延续到清代,直至中华民国的建立才将他推翻。从书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偏爱汉唐,而不喜明清,特别是清朝,将当时的人分为中国人和满洲人。借从钱穆先生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历史始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当参考。”为何清朝能统一中国,而汉人失天下,不能一味的批判,而当反思。除却这一点,整本书都是特别喜欢的。

        许多知识点其实我们从初中开始学历史就知道了,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是采用一种割裂的思维去看待这些史实,并没有将所有制度当成一个时代的整体来看,只知道背背背。完全忽略了每项制度后面所包含的确切内涵以及与其他制度的联系,这本书更多的是对我的历史观的重塑,推翻我的固有观念,让我用一种较为平和且反思的状态去理解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封建、专制、腐朽、黑暗的历史。结合时代观念与历史观念来看待曾经与现在的或好或坏的政治制度。

      传统的观念更多的是让我们以时代意见,既是后代人凭借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以往的各项制度。往往忽略了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的切身感受而发出的历史意见。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不应该用时代意见来抹杀历史意见,两者应该相互结合起来。

        比如科举制的产生于发展,虽然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八股文让其走向桎梏,但八股文的出现是当时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客观的,容易评定的标准来判定的考试的等级,而像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之类很难辨别,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当时初创者可能没有想到后来,八股文会发展成为社会的弊病,禁锢那么多读书人的思想,僵化整个社会的思维。就如今年所学的公共政策学一般,不一定是坏的政策才会产生坏的结果,好的政策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所以政策的实施是有时代背景的,不能跳脱当时的环境,来单独的评价制度的好坏,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出发,一昧的否决它的作用。同时也要以史为鉴,认识到了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单单只着重于眼前的得失。

        而且任一制度,都是会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制度的受众是一个群体,原本就有其他制度在规范社会生活,新的制度的产生和实施一定要考虑到原有的其他制度,不能将其独立开来,该就其制度与政府其余各项制度之相互关系中来看此制度所能发生的功效与实际影响。就比如唐代的租庸调制度与账籍制度,通过人口登记入册来收取税赋,后来因为人事的松懈,账籍制度荒废。失去账籍制度的帮扶,租庸调制度理所应当的没有办法继续实施下去。

        同时在论述中国的传统政治的时候也结合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在民主制与专制下窥探,究竟哪一个才是更加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一味的认为西方政治就是好,而忽视自己国家自身的各项情况。

        钱穆先生也说到,要以史为鉴,那么我们要建立共尊共信,用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来凝结中国。同时也要反思现在,我们说政府是该属于民众,但不是,也不能,定要全体民众直接来掌握政权。民众不一定是智慧的群体,同时也可能是乌合之众,我们国家的民众就目前来说,可能还没有足够平均的能力的去直接掌握政权,这时候,怎样去寻求一个代表群众利益的团体去执政就尤为重要。还有简化政治制度,使人才自由发展,重要不在推到,在建立。怎么建立,如何使名民族更好的发展下去,吾辈还须更加努力。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经典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历史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