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分享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PartII 机会判断

       今天总结和分享的是第二部分:机会识别,主要包含机会判断、用户画像、产品机会、场景四个部分。


读后分享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PartII 机会判断_第1张图片
PartII 机会判断-脑图

1、机会判断

       梁宁提到了曾鸣教授的课<智能商业20讲>中的战略概念,点、线、面、体。我们听到这里大部分人会觉得有点玄乎或者话题有点大,和产品经理关系不大,务虚且没有干货,其实不然。从小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后来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到了解<三体>的人都知道,都涉及一个概念就是"维",甚至多维。产品经理或者高级别的产品人,是需要具备洞察未来趋势/势能的能力,才能顺势而为,不被时代所抛弃。老牌手机NOKIA、柯达等曾经那么辉煌的企业,都随着经济体的发展而逐步没落。最近在读一本书叫<爆品战略>,里面有一章提到NOKIA的境况,引用其中一段故事“有一次NOKIA的高管上台讲话,问台下观众,NOKIA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有人回答是不够酷、不够快、被苹果干掉,这个高管说都不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手机老摔不坏,研发部门有个天条就是摔不坏。” 结合自身,从你拥有第一部手机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换了第几部手机,我们对于手机的需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Nokia能站在线、面、体的角度及时调整战略和方向,产品可能就不会失败。当然,本人认为这个技能需要有完备的知识,及对未来的预见性。

2、用户画像

       在这部分介绍了两套用户画像方法,一个是李学凌的草地、羊、头羊、狼,草地就是你的产品、羊就是你的第一用户,头羊就是你的超级用户/粉丝群,记得罗胖在跨年演讲的时候提到过,超级用户概念。另一个是梁宁总结的大明、笨笨、小闲,分别根据服务的用户群体列举了一些例子。个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京东的解读,因为我本人不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而是在亚马逊,但可能决定我选择亚马逊而不选择京东的诉求和理由,不仅仅是前一部分提到的感知层,是和资源结构层、角色框架层等有所关系。(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使用同类产品,你选择它的真实理由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作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也都在大明、笨笨、小闲这几个角色中不短切换。那什么是用户画像?做用户画像有什么好处呢?在这不展开了,用户画像的定义很多,做用户画像的好处至少有一点是很明确,知道你服务对象是谁,这个画像越明确,你提供的服务就越精准,通过产品机会和场景触发用户情绪,让用户产生满足和愉悦,你的产品就成功了。

3、产品机会

      产品机会主要澄清了三个概念,痛点是恐惧、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爽点是即时满足。京东物流满足的就是人们的爽点,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痒点个人意见也不完全时满足虚拟自我,有一次听了迅雷产品总监讲YY,YY主播的粉丝是分等级的,国王在位置、礼物有很大的特权,这一部分是满足了虚拟自我,同样也让用户觉得很爽,因为爽点有时候体现在人与人比较上。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一款产品的时候,需要知道你的产品解决的是用户的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4、场景

       提到场景这个词,我的第一感觉是拍电影/电视剧布景,演员就位,导演说Action,演员就按照剧本的台词来进行表演。一个好的产品就像一个受观众好评的影视剧,有代入感,在此情此景下,触发和带动了用户情绪。所以一些受追捧的电视剧一直在出**季,**部,我记得国内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就出了好几部,如果没有观众喜欢,编剧、投资方等角色花如此大成本,没有回报是不太现实的。场景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梁宁提到的几个问题,what\why\how...等几个反问,帮助我们去逆向思考我们的产品或者还是产品idea,便于我们去理性思考产品,类似方法有很多,精益画布也一种方式。

      以上,是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第二部分机会判断我的一些分享和总结,归结一句话 :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持续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并能有从当下的点构建产品链生态视野的能力。

第一部分:读后分享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PartI

BTW:

我个人也开通了公众号:用户体验那些事儿   公众号ID:UEDSomething

主要分享和分析时下Appstore或应用商店上排行靠前产品的功能、交互等体验细节等方向

从6月开始基本2周会更新一次,希望大家关注多多交流。

以上阐述有偏颇或不当的地方,欢迎指正批评,期待您的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分享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PartII 机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