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心系统边建设边应用,自2011年以来的121次暴雨过程中发送各类信息100多万条,撤离群众70多万人次,2013年以来的多次严重暴洪灾害中实现了‘零死亡’的奇迹。”6月2日,陇南市信息化办主任陈俊介绍。
坐落于陇南市武都区东江行政中心的陇南市大数据中心,建成于2014年2月,设有大数据政务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总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其主要职能为全市大数据统筹规划、汇聚共享、分析应用等,兼具应急指挥中心、汇报展示大厅等多种功能。
“中心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建设完成了‘两中心’(大数据政务中心和云计算中心)、‘一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和‘多项应用’的‘21+’工程。”陈俊说。
目前,大数据中心“引擎”和“操作系统”已整合共享全市10000多项信息资源,接入公安、消防、国土、水务、建设、气象等多家单位信息化系统,建成集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人口法人、政务服务等多类数据资源的六大数据库,有效地支撑全市政务工作开展和业务协同。
陈俊介绍,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助推科学决策、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和公众服务,大数据中心已建成20多项应用。
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将自然灾害防御与综合治理紧密结合,整合了全市1976个自然灾害监测点和2.5万应急人员资源,实现了将灾后被动救援,转变为灾前主动防御。
陇南市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经济人口、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村容村貌等涵盖所有农村、农户的三农大数据资源,跨界分析各类致贫、返贫因素,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制定扶贫措施,强化组织保障,实时反映对口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度,监测扶贫措施落实情况。
陇南大数据服务门户-陇南大全搜集、整理、汇聚陇南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历史档案等各类数据资源,通过分析挖掘、标准化处理,建成了具有权威性、标准性、全面性的大数据服务应用系统,是全面展示陇南发展方方面面的一部“数据词典”。
大数据政务管理系统按月、季度、年为周期采集全市135个部门基本信息、业务指标、工作任务、重点项目等数据,标准处理分析后建成政务大数据资源库,建立陇南大数据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全面、动态、透明、高效的政务监督管理。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建成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全方位、动态、直观的展现全市政务工作运行情况。
除此以外,陇南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开办了西北地区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挂牌成立了西部首家电子商务教学培训全日制学校-陇南电子商务职业学院,累计培训电商专业人员12.4万人。经过不懈努力,截止2017年4月底,陇南开办网店10703家,累计实现销售77.76亿元。
国务院扶贫办还将陇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商务部将陇南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县、礼县、宕昌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10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授予陇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
陇南市主要城区及30个旅游景区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开通了甘肃陇南·乡村旅游网及手机客户端,开办了淘宝网陇南旅游馆,为游客提供导航、住宿、餐饮预订等一站式服务。运用三维信息技术,建成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和武都万象洞三维观景系统,康县景区实现了720度VR观景。
陈俊说,陇南市将乡村旅游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基础先行、金融支撑、模式创新、新媒助力的发展思路。建成了1249个美丽乡村,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2个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为突出示范引领,在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建成了乡村旅游示范培训基地,为全市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旅游扶贫模式。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做好基层群众工作,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陇南市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党群”微信工作群。
记者在陇南市多个“党群”微信工作群看到,这些群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打造阳光党务政务,收集反馈民意民情,关注讨论焦点话题,共享致富劳务信息等,实现了四级联动、层层转发、定期报告,使得信息上下通达,快速传播。
“未来,我们将以政务大数据建设为重点,深度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提升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宽大数据跨界应用,建设‘陇南大数据扶贫创新实验区’,力争早日在陇南建成全国一流的应用型政务大数据中心。”陈俊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