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学校立魂

——谈谈我的理解

      关于外中文化的解读,从《说说外中》到《博学雅行,诗书外中》写了五篇,还写了一篇《重视文化的力量》,放在我的书《走过外中的岁月》的最后一篇,这一篇也在河南教育上发表了,本想拿出来读一读,但是吕主任不同意,要我结合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再谈。就再整理思绪,认真的谈一谈对《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解,自己的做法。希望对我们有启发和帮助。也感谢这个机会,让我再次细致梳理外中文化的形成。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只能择其某一点来谈看法和做法。

      什么是学校文化?朱永新教授这样解释: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Kent D.Peterson)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生活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同时,朱永新教授也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在一些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1)物表化。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建筑非常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与宾馆无异。但是,如果学校的建筑、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绿化等景物,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账、纸张。(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外中是怎么来建设学校文化的?按照文化层次论,文化层次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结合朱永新教授的解读,以外中文化建设例,来做分析。首先是精神文化建设。从一无所有到一个文化品牌的确立,外中走过了6年的艰辛历程。每当我迎着朝阳站在校园,看翠竹掩映下“博学雅行,诗书外中”这八个大字,我总是心潮澎湃。这八个字,我们用了四个阶段,走了6年。首先是目标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外中有了骨架。“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均衡发展有创新能力的儒雅之士”的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外中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思想引领卓越,团队成就辉煌”的管理理念的确立,使外中有了发展的动力支撑;“健康、进步、幸福”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外中有了温度。第二步是校训体系的生成,三年的发展为外中积淀下了浓厚的底蕴,最初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博雅善思,智创仁勇”八个字确立为学校校训,这是外中的发展有了灵魂。外中校训符合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校训要有警示作用,要有诗意表达,要寓意深远,与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相一致。”的指导要求。第三步是精神体系的确立,发展到第五年的外中已是声名鹊起,所有师生共同投票确立了“雅致有序,励志笃行”为校风、“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的“三风”和“学校精神”。至此,外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灵魂。第四步是“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文化品牌的确立,一个学校的文化品牌是全体师生的影子。是学生成绩的展现,是学生行为的展现,是学生发展的样子,是老师成长的样子。至此,外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层面全部完成,当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也在同步进行。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精神文化形成的同时,行为文化也被引领快速形成,我们开始了“博课程”和“雅课程”的开发建设。我看到了学生在校刊《三月风》上书写出的青春英姿;看到剑霞校长、旭荷、灿锋、艳峰、智通笔下流出的优美的文字;看到清娇、旭荷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看到她俩义务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里,每周为学生成长解惑答疑;这种自主自觉的成长,都在慢慢成为美好。我们的“博课程”形成了以“智慧课堂”为总引领,以“四环异构、板块教学、整进整出”为特色的不同课堂模式。我们针对学生成长的“雅课程”开发更加有声有色,促使师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在“知行合一,优雅成长”的“雅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专注的做了很多。从路队建设到“入楼即静,入班即学”;从“人人有事做”的自主管理到“诚信书架”的诚信教育;从“餐前诵读”到每天下午的“经典诵读”;从德育读本的开发到家校教材的开发使用;从“每周德育作业”到“每周家长开放日”;从“博雅蓝调广播站”和“博雅音乐社团”;从“篮球社团”到“足球社团”;从“阳光大课间”到“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从“班级对抗”到“年级养成教育主题”。这些课程的开发使外中的德育教育极具特色又不断创新,尤其是大操场投入使用后,“舞动青春,千人律动”阳光大课间被舍弃,换成“魔幻外中”阳光大课间,场面震撼,极具运动效果和视觉效果,得到一致好评和肯定,充分展示了“体育就是德育、体育就是美育、体育就是管理”的新教育理念。“诚信书架”、“书法爱好练习台”的投入运营为营造书香校园增添了具体魅力。其实最值得提出的还是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升旗仪式课程,我们更是做的有声有色。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们要先将一个孩子培养成合格公民,培养成丈夫、妻子、孩子,然后再去培养他们成为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外中一直在做,让一个孩子守规矩、懂感恩、会学习、有情怀、有良好习惯,带上外中的印记出发,成就孩子幸福一生,这是这几年我们的“雅课程”的目标,也是成功之处,更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正是这些努力,每一天的努力,我们的“行为文化”尤其出色,成就了“雅致有序”的美好校园。校风可能就是“行为文化”最有力的体现,

      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相匹配。物质文化建设,外中也是费尽心思,从大环境的营造到小景观的细雕,我们极力做到“处处有景皆育人,时时有语为润心”的环境育人氛围。校园大环境的营造紧扣学校校训主题,我曾写过一篇“雅园小记”来描述外中的美景,不再赘述。我们设计了“博雅蓝”为主色调校园色调体系,从校服到档案盒、笔记本、校本教材封面、文化墙、校旗、班旗等等,都按照学校色调建立;我们设计七年级为“行为规范”文化主题,八年级为“感恩孝道”文化主题,九年级为“青春励志”文化主题,分别用“浅蓝、蓝、深蓝”代表每个年级的不同颜色;我们从校徽设计到校歌谱写都是从师生中征集获得;我们打造诚信书架、教室储物架、楼道盆景角、卫生角、书法练习台等等,从每一个细节上精雕学校小环境,让学校物质文化充分显示学校精神文化,促使行为文化形成。


图片发自App


文化为学校立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化为学校立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当精神文化确立,行为文化形成,物质文化彰显,制度文化肯定已经丰满健全并完善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外中的文化建设,避免了朱永新教授所说的“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误区;避免了文化建设形式主义的出现,避免了文化和行为割裂的“两张皮”现象。使“精神、行为、物质、制度”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相互支撑,使“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成为每个外中人的追求,成为学校愿景。

    当然,外中文化建设还有待更加周密细致、深入完善的地方,比如诗书校园的打造,虽然我们的晨诵和午读分别读了“初中生必备古诗词”、“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但是还处于低级阶段,还有待深入开发挖掘,比如举办“诗词大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爱上诗词,爱上读书。“博课程”的开发更是任重道远。总之,一个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学文化的形成史,只有开端,没有尽头。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文化的学校神采飞扬,没文化的学校的行尸走肉。外中文化形成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然也可以先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而下,逐步实施,但不管怎么去做,必须做到有机统一,对师生有所引领,有所指导,而不是墙上的标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为学校立魂)